气候承诺与经济增长质量(一)
发布时间:2015-04-15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也是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根据IEA统计数据2011年全球共排放313.4亿吨CO2,其中中国占25.5%,美国占16.9%。2014年APEC会议期间,中美发表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公布了各自2020年后的减排目标,美国计划在2005年基础上到2025年减排26%-28%。中国计划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达到峰值,且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增加20%。对于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人们自然会提出如下问题:气候承诺是否会制约经济增长?气候承诺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是否有正向作用?
    作为考量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维度就是该经济体是否能够持续稳定的保持增长。显然,气候承诺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首先要回答的就是气候承诺是否会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否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显的间断点。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的碳排放量预期经济产出水平之间呈正相关的。因此,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通常也是人均碳排放最高的国家。1980年,我国人均能耗为0.63吨标准煤,折合碳排放量为1.47吨。到了2012年,人均能耗上升为2.52吨标煤,折合二氧化碳为5.52吨。32年间翻了两番以上,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42%和4.22%。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总值提高了近20倍,年均增长约10%。显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是与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密不可分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到2030年左右中国达到碳排放峰值,而后开始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速必然随之下降。但是,反过来对于2030年左右中国达到碳排放峰值是如何来的,我们要了解清楚,就可能对上面的答案提出质疑。在众多国内外研究机构对我国碳排放峰值的预测中,都用到了一个通用的方法就是情景分析法。例如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ERI)、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重点实验室(Ernest Orlando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NL)、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Tyndall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Tyndall)、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 McKinsey)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UNDP)等6家权威机构。6家研究机构根据不同的情景假设,分析了中国未来17种不同的碳排放情景,其中有近一半的情景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但我们要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情景设置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对于中国GDP增速的预判,具体见下表。


    从各研究对我国GPD各个阶段的预判可以看出,各研究机构对我国经济增速在2010-2030年间平均增速在5%-6%之间,甚至在5%以下。通过这个角度可以知道,气候承诺未必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极大可能是顺应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规律。再有,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随着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大量利用,同样可以起到支撑经济发展的燃料,但是碳排放同样可以减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气候承诺有可能促进了我国能源结构的加速转型与优化,同时催生了新的能源产业,这对我国是有利的。因此,我认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气候承诺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508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