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0年第9期(总第105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0年4月14日
2010年4月12日上午8:30,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在院会议室举行了“产品召回与质量安全”国际论坛暨2010年第8期(总第89期)“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邀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范秀成教授、 王泉博士、李丹丹博士分别作了题为《中国的质量管理——基于一项全国性的调查》、《中国主流车型可靠性调查结果分析》、《中外质量文化对比调查》的精彩演讲。现将本次论坛内容简要整理如下:
“产品召回与质量安全”国际论坛(之三)
范秀成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中国的质量管理——基于一项全国性的调查》
关于国内质量管理,说实在话,我在这方面没做过系统的研究,只是结合相关调查给大家做一个基本背景介绍。2001年,中国质量协会在全国设立了国家质量奖。 2004年,质监总局推出了一个卓越绩效模式及标准,通过这个质量协会的一些活动,包括各种质量奖项的评定和相关工作的开展,这里简单谈谈中国质量管理的状况。搜索2001年质量管理方面的文献,发现主要是中小企业的数据,虽然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相当普遍,但是实际的管理状况不是太具体。因此,可能基于这种背景,中国质量协会在2006年在找到我,希望合作一个全国性的质量管理的调查,想对全国质量管理的现状做一个观摩,看看质量管理的理念、方法、工具、体系到底是一个怎么状况。
2007年8月到10月份,我们的项目正式启动。在问卷设计和调研方案的制定上,我们一共开了三、四次会,跟中国质量协会到广州、上海等地开会,然后把相关14个省市地方质量协会的负责人找来培训,寻求合作。那么,这里就将这个调查的相关情况给大家演示一下。首先是质量管理人员的状况,质量人员占整个企业的平均比重17%,其中制造业18%、服务业12%,可以看到,质量管理人员在服务业要再看是不同区域通过各种质量认证的比较,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环渤海地方的一些企业通过1项认证的比较多,通过2、3项认证的比较少,而珠三角地区通过2、3项是比较多的。然后是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最多的就是合理化利用系统,其次是质量控制小组,一些新式管理方法有的才刚刚开始应用,普及率不是太高。
王泉 博士
报告题目:《中国主流车型可靠性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介绍一下整个项目的背景。我们整个调研的活动从2009年的12月份开始到今年的3月份,一共是将近4个月的时间。在这4个月的时间当中,我们派人员实地调查的活动大概是1个多月的时间,所有的数据收集、整理、统计的时间大概有2个多月。整个调查涉及到的车辆是中国大陆地区主流的51款主要车型,由4款进口车型、29款合资车型和18款自主车型组成,涵盖了绝大多数消费群体,同时,它的销售量有很大的代表性。
我们整个调查活动是基于汽车可靠性的组成部分的分析,以此来进行目标测试。汽车的可靠性主要是由八个部分组成:汽车外部、汽车的内部(内饰)、电子设备和附件、温控系统、发动机系统、刹车系统、传动系统以及转向系统。汽车的可靠性到底有多高?那就要从这八个维度来进行观测。基于这八个纬度的观测,我们设计了问卷。问卷第一部分是有关汽车情况的调查,主要包括“车辆品牌”、“已行驶里程”、“使用地区”等信息。第二部分是关于整个汽车的故障调查。整个汽车的故障调查是基于我们前面说的八大部分。我们问卷发放量有7269份,回收的问卷达到了4185份,有效的回收问卷有3627份。我们一共投入的人员是240位,覆盖全国的27省、市或自治区,应该说覆盖范围是很广泛的,几乎是全国所有的主要城市都有覆盖,比如说在湖北省发放的问卷达到了500份,因为我们主要是在湖北武汉,另外,襄樊、鄂州等地也有发放。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结果。首先,我想要解释的是我们的衡量指标,它是国际通行的一个评判标准——PP100,所谓的百车故障率。然而,百车故障率并不意味着必须抽100辆车,而是可以通过数学换算折算得出。当然这个可靠性有可能是整个车的可靠性,也有可能是它其中某一个部件的,比如说车子的外身的可靠性,或者是它发动机的可靠性等等。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PP100指的是它出现故障的次数,如果PP100高,那么就反映出整个车的质量好、可靠性高,这就是最初评判的一个标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我们针对所有51款车做的关于整车的总体的一个可靠性概念,这一条线指的是平均值。那么,我们针对每一款车的每一个部件,刚才说到的八个部件,包括车的外部、内饰、电子设备和发动机等等,也做了一个调查——这51款车的每一个部件是排在第几。另外,还针对每个部件下的具体故障状况的数量进行了排序。在问卷设计上,车的外部一共有13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针对13个问题做了一个统计,比如说某一个品牌的车的外部如果出现故障,它出现的是哪一些故障,它在哪一些具体的故障出现的次数比较多等等。外部这一块,大家可以看到,包括车门、车窗、车的后备箱、外形的涂料等等这样一些具体的故障。这个就是我们在系统内部做的一个分析,看哪些指标比较高,哪些具体出现的故障不是那么频繁。同时,我们从不同细节也做了一个比例,做了对比分析,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地方,我们首先是对欧系汽车,当然它不光是包含了进口品牌,也有合资品牌,可以看到,欧系汽车的PP100的平均值是228,而所有51款车PP100的平均值是264。
李丹丹 博士
报告题目:《中外质量文化对比调查》
这个项目是 和美国Fordham大学共同合作的一个项目,正在进行当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深入探讨中外质量文化的差异,从而促进中国质量的实施。从问卷设计来看,该问卷的设计基于美国《运营管理》杂志中一篇关于自由文化研究的模型。在调研取样上,我们分别选择了四百个中国企业与四百个美国企业,通过问卷的发放、回收、整理、统计等来作相关对比调查分析。
我介绍的是不同的国家文化对质量管理实施的不同影响,同时对根据对不同的企业职能在中国区域的分布来进行选择不同的区域分析。问卷主要发放于企业的管理层和质量部门的管理者,因为这些问卷来说是比较综合性和专业的。我们上个月刚刚进行问卷发放,会在月末对所有问卷进行回收统计。
关于中外质量,我也可以和大家进行探讨。在这里面有几个东西,一个是国家文化,一个是组织文化,一个是质量文化,这三方面应该是有关系,但又不是完全一样的东西。一个是中美两方面有不同的国家文化,另外一方面一个是在这之中又有组织文化的概念,在组织文化中可能又有质量文化。比如说你在做这个中国质量的时候是怎么去选,比如说中国有不同的企业自己的特点文化,就是中国企业不同的属性是怎么选的。关于中外质量文化的对比,其实我个人认为,如果是国家对比,这里面都有企业文化在这里,不管孰好孰坏,或者都好,关键还是在质量文化。我们想的就是,因为现在质量体系很多,在质量体系的研究发现一个问题,即使同样的质量体系在美国的不同企业的效果都不一样,这里面影响的变量很多,其中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选择合资企业全是中美合资的企业,选择本土企业就是中国国有或中国民营控股的企业,选择外商独资企业也是美资的。通过中美这两个国家的质量来看,即使它同样一个美资企业在美国和中国,比如说我们选择了康维斯,我们同步在中国的康维斯做了同样的调查,同样的问题看看他们在这里面的回答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