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智权: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号认知的实证研究——基于梧州市龟苓膏消费者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2-06-29     字号: [小] [中] [大]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安全食品消费需求的增加和重大食品危害事件的发生,我国政府加强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学术界也从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角度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以食品安全中的质量信号问题为切入口,从梧州市龟苓膏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信号认知为角度,对其中的相关间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本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对有关概率进行界定,明确研究的范围,分析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作为本研究的方向。第二章,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的理论分析。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市场信号理论,并进一步通过理论分析不同的食品质量信息特征采取不同的信息传递机制。第三章,我国食品质量信号制度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该章通过介绍我国食品质量信号制度发展的主要内容,反映食品质量信号制度的基本现状,同时分析了质量信号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发达国家食品质量信号制度的演变和经验借鉴。针对我国食品质量信号制度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美国、欧盟和日本的食品质量信号制度管理情况,对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机制的借鉴意义。第五章是实证研究部分。根据290份梧州市龟苓膏消费者的有效问卷,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消费者的食品质量信号认知状况进行了基础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梧州市龟苓膏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号的总体认知度较高,同时对风险信息的需求程度也相当高。不同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消费者之间,信号认知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第二,卖方信誉、安全认证标识是消费者最常使用的信息,而报纸和广告这两种媒体形式是消费者最重要的信息渠道。第三,消费者比较信任那些具有权威性的信怠发布主体(例如,政府部门),而对一些大众化的信息发布主体(例如,大众媒体)的信任度较低。第四,不同特征和认知差异性的消费者利用质量信息程度不同。第6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的食品质量信号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食品质量信号;质量信号认知;消费者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18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