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做质量观测
—— 二谈“质量大数据”
发布时间:2013-03-22     字号: [小] [中] [大]

    就互联网信息而言,中国确实进入了质量的大数据时代,但是如果就非互联网的信息而言,特别是在线下针对消费者的质量信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可能还处在“小数据时代”。
    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每个人可以说都是消费者,他们真实的呼声是什么?他们对不同领域的质量到底有怎样的评价?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对质量评价的差异又有哪些?消费者在不同的年龄段对质量的评价有怎样的变化?对于这些对质量决策和研究至关重要的数据,我们目前基本上还是零星地、碎片式地掌握,缺乏对它们连续的观测、定量的统计和科学的结论。
    要解决当前中国的质量问题,要推动中国质量的发展,这些基础性的质量数据积累,绝对是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没有这个工程的建设,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感性的判断。我和 的同事们,正是基于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始了一项积累中国质量大数据的基础性工程,即“质量观测基地”的建设,要在全国不同省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针对不同职业、性别、年龄和收入的消费者,开展消费者的质量调查。在调查中,我们主要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方式,每个消费者需要花费2个小时,深入了解他们在日常消费中对不同类型产品、对所在区域环境、工程质量的评价。评价中包含了一些细节的内容,诸如消费者认为影响他们的噪音主要来自哪?是来自于汽车的噪音,还是来自于商业的噪音,或者是来自于居民公共活动的噪音。被访谈对象在访谈的过程中还要填写一份多达近300个问题的问卷,这些问卷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质量评价和影响质量的四个大的因素,包括消费者对不同领域质量的满意度、质量安全的感受、政府质量公共服务和消费者质量素质。通过这些数据的定量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不同产品的满意度和安全状况的排序,也可以评价不同区域政府质量公共服务的差距,特别是可以得出消费者质量素质的状况。最后,在访谈和问卷的基础上,质量院的专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形成年度《中国质量观测报告》,包括《地区质量观测报告》、《行业质量观测报告》,通过这些报告,我们要构建中国质量发展的真实历史记录,通过每年连续性的观测和报告发布,客观地呈现中国质量的历史进程,为中国质量的治理提供数据的支撑。
    我们知道,这项工程非常艰难,投入也非常巨大,但是这项工程对于中国的质量治理是至关重要的,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建设,就算再难我们也要做下去。好在质量观测的工程建设,得到了很多地方的欢迎,这些地方既有非常发达的广东地区,也有遥远的新疆地区,使得这项必须深入民间的工作,得到了政府在制度、经费和保障条件上的支持,这也说明,即使质量的建设非常艰难,但只要你干的是有价值的工作,就会得到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支持。目前,我们正在汇总质量观测的各项数据,2012年的中国质量观测报告也即将正式发布。这里我只是介绍了一些大体的设计,下面还会具体地来介绍一下观测方法。
    所谓质量观测就是基于结构化的问卷,通过面向消费者的访谈来获得质量满意度、质量安全感受、政府质量公共服务、消费者质量素质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建立起相关的工作保障机制,每年连续固定获取观测数据。前面已经指出质量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消费者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和政府部门监督检验的数据。而获取消费者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又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另一种是基于互联网的数据。消费者问卷调查的质量观测数据与其他数据获取方式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质量观测是基于消费者的调查。消费者是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感受者,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如何,他们具有最为直接的发言权,并且他们隐瞒质量信息的激励很小,而真实披露质量信息的激励较大。基于产品检验数据也好,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也好,其数据都只是瞬时的数据,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真实质量状况。例如2013年3月召开的两会中,人们普遍关注国产奶粉的质量问题,有人说国产奶粉99%是合格的,但这一说法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反而引来质疑声一片。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单一的基于产品检验的信息,并不能真正地反映质量的真实情况。因此,要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的质量状况,仅有基于产品的数据还不行,还要有基于消费者的评价,并且后者在有效性方面更具有优势。
    基于问卷调查的质量观测数据还解决了在不同行业、区域间数据不可比性的问题。当一个地区质量的决策者面对来自不同行业和地区的质量数据,如果没有可比性,往往无从下手,也找不到决策的重点。比如,我们对于90%的产品检验合格率与80%的污水处理率,无法比较两者哪个好与不好。但质量观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满意度有90分,而产品质量满意度只有80分,那么很显然这一地区的产品质量要低于环境质量,相应地对该地区的产品质量就要更加重视。同样地,不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社会文化差异等因素,其基于产品的质量信息往往是不可比的,但是基于消费者的调查数据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质量观测是一个综合性的数据采集方案,可以反映质量满意度、政府质量公共服务和消费者质量素质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对一个地区的总体质量状况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它不仅能对一个地区质量发展的问题有所反映,而且能获得与这些问题相关的背景。因此,观测的数据可以很好地为地方的质量发展决策提供支撑。
    质量观测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可以减少我们获取质量数据的“盲区”。我国现在的检验机构很多,各种专项检查、监督抽查也很多,但是与数量庞大的消费者和产品相比,这些数据覆盖的领域仍然非常有限。虽然互联网的质量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质量数据数量的问题,但是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的程度差异很大,并不是所有地区的消费者都可以在网络上反映质量信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有深入民间的和一线的基于消费者的调查数据,质量观测根据一定的比例所抽取的消费者,在职业、收入水平、地域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可以与质量监测数据一起得到立体化的质量数据。
    2012年夏天,我们 的质量观测调研队伍在新疆喀什进行调查,面对的消费者大多数是维吾尔族群众,他们很多人不懂汉语,并且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很多人也不会使用网络,因此只能通过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当地的质量状况。这次调查让我们获得了非常多的关于当地质量文化和质量发展的特色数据,以及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质量状况的珍贵资料。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一些现代化的数据获取方法很难得以展开,只有通过实地调查才能获得这些地区的质量数据。据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的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满意度普遍比城市地区低,这个数据调查结果对于我国的质量发展决策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说,我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而农民实际上成为质量发展中“沉默的大多数”,如果我们的质量决策忽略了这些人,那它很有可能是无效的,基于此,我们只有通过质量观测的方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因此,质量观测对于加强质量大数据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进行这项工作。推进质量观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科学的设计、精心的策划和持久的投入。 成立之初就开始酝酿质量观测计划,2012年开始了全国系统性的质量观测调查,主要是按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的:
首先,对区域和消费者的抽样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任何一个调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抽样的问题,如果样本有偏差的,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质量观测的抽样经过反复论证,制定了相对科学的抽样方案,在一个县级区域内采取按职业类型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了50-60名消费者作为被访对象,他们中既有城市居民也有农村居民,既有高收入者也有中低收入者,而且在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年龄上都进行了合理地分布,保证了抽样具有代表性。
其次,探索了多种调查工作的实施保障机制。调查是一个耗费人力和物力的工作,但是一旦把数据库建立起来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意义远高于多建几个实验室、多增加一些人员和机构。我们 目前主要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及组建调查社团的方式来开展这一活动。观测基地战略合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合作地区开展质量观测调研,并提供质量观测分析报告,供当地政府决策作为参考。同时,地方政府为质量观测提供相关的工作支撑和条件保障,建立观测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目前,与 签署质量观测基地战略合作协议的地区,主要有浙江建德、广东佛山、四川遂宁、河南的新乡和许昌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当然,质量观测基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一年一年地长期坚持下去,并计划未来五年内,在全国建立总计100个观测基地,在全国建立起了可连续获取数据的质量观测网。这些观测基地和众多的消费者,像一个个固定的质量信号发射器,每年定时反馈来自一线的质量数据。在建立质量观测基地之时,我们实际上还收获了另一个果实,那就是参与质量观测的人员中,除了我们的老师和专家外,还有大量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通过质量观测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加深了对中国质量国情的认识,从中学会了系统而辩证地观察社会的方法。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了第一支中国大学生的质量观测社团,成员不仅包括武汉大学的学生,也正在向其他地区的大学辐射,我们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将建立一个由中国多个地区的知名大学共同构成的“中国质量观测调查网”。为了支撑日益庞大的观测信息的数据量,我们还建立了质量观测数据信息化平台,这一平台将可以实现数据的录入、管理、分析等多项功能,而且我们的合作单位、研究人员、调查员和消费者,也将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对质量观测数据的发布和查看。
    我们说,中国目前质量领域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批判者太多,而建设者太少。要说出中国质量的问题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中国质量目前最需要的不是批判,而是建设,尤其是基础建设。在基础建设上,我们需要一批人不计功利地去做一些扎实的工作,而 之所以要成立“质量大数据研究中心”,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质量观测基地,以及后面我还要谈到的质量监测平台的长期建设。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2980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