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是自己折腾的结果
发布时间:2016-08-08     字号: [小] [中] [大]

    近年来,产能过剩作为当前中国最为严重的宏观经济风险之一,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产能过剩最典型的表现之一,莫过于诸多“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
    分析这些“僵尸企业”人们认为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的补贴,另一个则是银行的救助。为此,有人认为去“僵尸”,那就只要政府不补贴,银行也不救助就可以了。然而,真的有这么简单吗?我们知道,政府并非对所有效益不好的企业都进行补贴,而银行更不会对所有效益不好的企业进行救助。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他们只是对其中一部分企业给予补贴政策和资金救助。按常理来理解,那些争取到政府补贴或银行救助的企业,一定并非“等闲之辈”,一定是具有什么特别的能力,才将政府与银行套住。
    最近,我们基于这一问题开展了一项专门的研究,结果发现,僵尸企业之所以会存在,除了与政府补贴与银行救助有关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企业自身的微观因素。关于对僵尸企业研究的这篇论文,发表在《宏观质量研究》2016年第1期,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16年第6期全文转载,题目是《“僵尸企业”的存在之谜:基于企业微观因素的实证解释——来自2015年“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CEES)的经验证据》。
    论文发现,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成为僵尸企业,那需要这些企业具有“相当的本事”,那就是企业家们必须要有能忽悠政府和银行的能力。试想一想,如果不是这样,否则哪个政府或银行会被一个效益极差的企业牵着鼻子走呢?难道他们真的就不会根据企业当下的经营状态进行判断吗?根据我们的测算,僵尸企业平均享受到的政府补贴,是非僵尸企业的3.57倍,其中,政府补贴既包括技术创新补贴,也包括税收返还。享受了政策红利和资金偏爱的这些僵尸企业,他们又是以怎样的效益来回报社会的呢?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非僵尸企业”的人均研发支出是“僵尸企业”的2.52倍,而“僵尸企业”的数控机器占比与技能型员工占比,分别高出“非僵尸企业”6.65个百分点与3.59个百分点。这些调查数据再次证明了僵尸企业具有非一般的“忽悠”能力。
    我们在感叹之余,也不得不佩服这些僵尸企业的企业家的智力和能力。但是,他们把能力用错了地方,不是想着带领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是绞尽脑汁想着通过政府的补贴和银行的救助,来维持企业的生存。我们再试想一下,有这般能力和智力的企业家,如果能将他们的聪明才智转向如何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相信他们也一定可以获得比僵尸企业更好的结局。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僵尸企业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们自己折腾的结果。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这些企业家们不仅瞎折腾,而且是穷折腾,他们将精力放在如何争取外部资源上,而没有考虑如何从内生能力上来增强自身实力。一般来说,作为企业,最大的能力就是要把产品生产好,也就是要提升产品的质量能力。然而,这些僵尸企业的产品质量能力却非常薄弱,无论我们是从产品的不合格率,还是从国际标准的数量,产品退货的货值占比,亦或是企业拥有的品牌数量等标准来评判,僵尸企业在每一个方面都均显著低于非僵尸企业。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僵尸企业的产品质量能力普遍要低于非僵尸企业7.2%至8.3%。
    因此,我们说,产品质量能力低下,是导致“僵尸企业”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大规模的要素投入来驱动经济的增长,大量的企业盲目依靠资本扩张与规模扩大来占据市场,而并非是通过产品质量的提升所形成的差异化市场竞争能力,以及质量溢价来获得市场收益。在经济增长的初期,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社会物质短缺的情况下,这种速度型的增长模式还勉强可以维持。但随着新常态的到来,我国的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企业不可能再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实现他们的快速扩张。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消费需求的增长越来越依靠产品质量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与需求双方存在极度的不匹配,出现了大量过剩产能,那些缺乏质量竞争力的企业,必然会逐渐丧失其市场份额,进而出现经营亏损,只能逐渐演化为“僵尸企业”。
    虽然说僵尸企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家自己折腾的结果,但并不是说一个企业家不需要适当的折腾精神。折腾,可以是对的方面,也可以是错的方面,只要是方向正确的折腾,比如脚踏实地开展质量创新,包括提高质量、从事技术研发等,致力于提升企业的内生能力,其结果定当与僵尸企业截然相反。
    我相信,没有那个企业家希望自己经营一生的企业成为僵尸企业,要摆脱僵尸企业的命运,企业家就必须清楚自己的使命,不是一味的搞融资套政策、不是类似寻租和跑关系之类等非生产性行为,而是要认认真真地干生产,要具备并实施真正的工匠精神,通过创新来促进企业的经营绩效,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条: 十年之痒
下一条: 千万不能忘记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15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