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赚钱的质量有意义吗?
发布时间:2016-10-14     字号: [小] [中] [大]

    有些企业常常对一个问题感到非常苦恼,认为尽管自己的产品质量已经足够好了,但到头来却仍旧不赚钱。我对此看法却不太赞同,因为如果产品质量真的好,能真正地满足消费者和用户的需求,那一定会赚钱。这些企业自认为提供的质量已经很好了,但结果却不赚钱,只能是因为他们在质量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企业之所以进行质量创新,说到底为的就是利润,如果没有利润,那质量的价值就是零。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质量永远不可能免费。那么,既然质量是一种有成本的投入,就要求它必须有能超过成本的相应收益,而且只有收益越大,质量的价值才会越大。对于企业来说,质量的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质量投入而获得更大的收益才是目的。从消费者角度来说,质量体现为用支付的货币价格,消费者越认同质量,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会越高,而质量供给者回收的利润也就越高。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质量只能用利润率来衡量,一定产品的市场价格所达到的利润率越高,代表着企业的质量创新能力越强。因此,质量创新的衡量标准,说到底就是效益。质量之所以能够实现创新,就在于它始终在为消费者和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了投入产出的最大化。企业作为质量的提供者,如果提供的质量性能,与其他产品没有任何区别,更无创新,那实际上它只能成为一个同质化的产品,也只能获得市场上同质化产品的定价。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提供同质化产品的结果,就是企业利润最后将趋近于零,甚至亏损,这也是为何我国的很多企业“热衷”于打价格战的原因。所以说,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获得更高的定价,实现更高的利润,就必须生产出具有异质性的产品。我国的经济之所以要建立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也就是因为只有提高质量,才能提高效益。
    我们有很多人误把质量创新过程中的管理手段,当成了质量创新的目的。实际上,质量创新的实现,固然需要质量管理过程的控制,包括不同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以及质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标准认证和检验检测等手段,但是,这些管理体系和控制方法的应用,只是服务于质量创新的具体手段,世界上根本没有完全脱离效益这一目标的质量管理。我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之所以长期得不到真正的提升,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质量陷入了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并出现了严重的为管理而管理,偏离了以创新来实现质量效益的根本目标。所以,那些即使各项质量控制指标都非常优秀的产品,但因为没有市场需求而沉淀为一堆库存,它的质量评价只能是为零甚至为负数,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质量产品。
    除此之外,我们说质量创新能否成功、能否创造效益,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之后的满意度评价。质量的供给方对质量进行的检验和控制,实际上只是出于对质量的主观和自我评价。消费者通过购买,并对这些质量做出的真实评价,才是相对客观的。质量创新关注的焦点,是能否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产生购买行为,以及愿意为产品所支付的价格,因为只有消费者的认可和购买,甚至产生进一步消费行为,才能促使这些从事质量创新的企业继续完善质量,最终实现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我国的质量之所以缺乏创新,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用过程取代了目标,常常满足于过程的质量管理,习惯性地认为质量管理好了,质量也就好了。实际上,质量应该是由目标决定过程,也就是由赚钱决定投入,那些不赚钱的质量投入,就是成本,而不会转变为收益。所以,质量要创新,简单来说,就是质量要获取利润、要赚钱。

 

    (本文摘自程虹教授最新专著《中国质量怎么办》,该书日前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31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