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4月30日,羊城晚报刊发《提升中国制造质量将释放重大红利》一文,报道我院“2014年中国质量观测发展报告”研究成果,解答国人为何愿意出国购物。现将全文主要内容转载如下:

中型城市质量指数相对更高
这份报告是由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发布的,自2012年起该机构已连续三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质量观测调查”。
据了解,该报告调查了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1个城市、103个区县(含县级市),通过对质量安全、质量满意、质量公共服务和公民质量素质四大维度100项指标的统计,定量得出反映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总体质量水平的质量指数。
2014年总体质量指数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天津、福建、山东、江苏、广西、青海、河南、浙江、辽宁、宁夏,其中天津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在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东部地区共有六个,西部地区有三个,而中部地区只有一个,东部地区的质量水平总体高于中西部地区。在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所在城市)排行榜方面,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天津、厦门、苏州、宁波、福州、大连、哈尔滨、西宁、杭州、青岛。其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共有8个,而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城市各有1个。遗憾的是,广东和广东的城市均没有上榜前十。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城市的质量指数,主要收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仪式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期质量评价相对较高,如天津、厦门、苏州等城市,也都是经济发达地区。二是环境状况,如西宁、大连等城市,这些城市虽然不属于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但其城市的生态环境良好,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三是城市规模,调查发现,城市规模适中的城市,质量评价指数更高。在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大多为规模为中型的城市。
“民众出国买马桶盖”与产品质量有怎样的联系呢?研究表明,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会导致交易行为的减少,甚至带来市场的消失。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2014年质量指数四个指标的评分都比2013年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公民质量素质,该指标的2014年得分为59.85分,比2013年下降了近6分。
国人对国货质量信息下降
所谓公民质量素质就是指与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公民意识、知识和能力等。消费者质量知识的不足导致质量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到消费者,这会使得消费者对于国内的产品质量缺乏合理的认识。而一味地相信国外质量,对国内需求造成不利影响。
而质量观测数据表明,相对具体的产品服务质量而言,消费者更不满意的领域是产品服务的质量信息供给严重不足,消费者对“质量信息提供”的评价从2013年的59.20分下降为2014年的57.28分,下降了1.92分。
质量信息供给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国内需求大量地转移到国外市场,2014年我国的境外消费为1万亿美元,约占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且有不断增长的态势,而同期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较2013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大量的国内消费需求转移到国外,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对于质量的信息传递不够充分,优质不能优价,使得消费者对于国产产品的信心不足。
网购产品正品率不足六成
当前在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情况下,我国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大量低质产品,国家工商总局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数据表明,网络交易产品的正品率仅为58.7%,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对我国总体经济增长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造成我国低质产品在市场上大量流通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消费者总体质量素质不高。2014年消费者的质量素质总体得分为59.85分,较2013下降了9个百分点,其中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刚刚过60分的及格线,而质量知识则成为消费者质量素质的最大短板,2014年仅为58.69分。消费者对于常见的质量标识(3C,QS等)以及质量社会组织等认知程度极低,消费者既在主观上对低质产品有需求,又在客观上无法有效地通过自己的行为抵制这些产品,从而导致大量低质产品得以存在于市场。
大量低质产品充斥市场会造成什么后果呢?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产量占世界的近25%,但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人均GDP排名世界第100名左右。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使得产品的利润率极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通过对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值70%以上的15个国家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对比分析,我国整体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第13位,仅高于泰国和印度,与瑞士、日本、美国、德国等国的差距极大。质量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决定其人均国民收入的高低,因此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将会是我国未来最为重要的“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