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宋时磊)3月6日下午, “山区经济发展质量”课题组赴恩施举行研究成果中期汇报会。出席会议的有恩施州州委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海涛,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马尚云,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许敏,湖北民族学院副院长汪兴平,州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出席会议。会议由马尚云主持。
院长程虹教授代表课题组做科研成果汇报。程虹教授表示,自从2013年12月来恩施州座谈、获取调研资料之后,课题组成员努力消化恩施州的州情,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初步形成题为《生态资源资本化的市场驱动型脱贫与发展模式——基于恩施的研究》的课题报告。课题组的研究目标是分析恩施扶贫工作的现状、恩施经济发展的基础,探索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加快恩施脱贫与发展。课题组对国内外山区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察,从瑞士、墨西哥、博茨瓦纳、肯尼亚以及中国温州等国家及地区的山区经济的发展状况看,山区并不能等同于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有四个方面:建立内生于本地资源禀赋特色的优势产业,分发挥市场竞争以及民间创新的作用,注重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培养,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价值实现机制。现有的政府主导式的扶贫模式主要有四种:“外部输血式”的救济式扶贫 ,“外部造血式”的开发式扶贫,“内外造血式”的参与式扶贫,“多元造血式”的综合式扶贫。政府主导的扶贫政策存在一定偏差。
恩施脱贫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生态资源,恩施的生态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种植业资源、农民生态服务产业、自然资源等生态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而生态资源机制的实现途径在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恩施生态资源市场化的具体路径是生态资源的产品化与产业化、加快碳权交易市场建设、扶贫资金贷款化使用、培育和引进大量合格的市场主体。课题组选取利川市、龙凤镇以及戽口村等三个不同的案例,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不同地区的生态资源特点,以及基于各自生态资源所采取的不同的市场化路径选择与价值转化道路。恩施要实现脱贫与发展须从市场、政府、社会三个方面实现共同治理。具体而言,需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充分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的经济形态,利用投资银行等现代金融资源,整合政府扶贫资金,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积极利用社会组织,竞争性获得和使用政府扶贫资金,技能型人才传统技艺、生态技术的公共服务,打造恩施高端生态品牌,建立现代化的农村治理机制等。程虹教授表示请各位领导多提建议,为课题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王海涛书记表示,对课题组的汇报感到很震撼,在感情和思想上受到了冲击。课题组放弃寒假的休息,在短时间内拿出这样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中期成果,并且自费研究并不向恩施州申请课题经费,满怀对贫困百姓的深厚情怀,满怀对恩施生态的爱惜,这种感情是可以传递的,这种激励是可以传递的。课题组还带来了新知、新识、新视野,给干部的思想打开一扇新门,思想上受到很大冲击,对恩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恩施市将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世代相传。马尚云常委认为课题组给恩施经济发展带来了信息,恩施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今后要把科研成果贯穿到工作中去,恩施州各单位应努力配合课题组进一步调研,提供便利的研究条件,希望课题组能够以恩施州为范例,产出可具操作性、前瞻性的科研成果。
汇报会后,课题组开展密集地调研活动。3月6日晚,课题组与恩施州扶贫办主任梁公章、副主任周明富等人座谈扶贫问题。3月7-8日,课题组到国家综合扶贫试点单位龙凤镇、生态资源市场化的典型代表苏马荡、恩施州职业技术学院、州商务局、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等地调研,与相关人员举行多场讨论会,了解扶贫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继续搜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