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至22日,中德比较试验与经济发展质量研讨会在我院多功能厅举行,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的Gunter Silberer教授、德国商品检验基金会的Peter Sieber博士和美国专家James Feldkamp,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王悦、马博婧与我院全体师生围绕如何通过商品比较实验方法来改善质量治理并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这一主题进行学术研讨。

会前,11月20日下午,Gunter Silberer教授和Peter Sieber博士,与我院专家进行了前期的学术交流讨论。会上,程虹院长介绍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新政策,指出中国未来将具备推行比较试验的政策环境,以及未来团体标准制定的前景。Silberer教授表示厂商会用诉讼对抗比较测试机构,为降低风险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其中,促使企业认识到质量问题所在;Sieber博士表示愿意提供信息加快比较试验在中国的推广进程。

21日,各位专家围绕比较试验进行研讨。Gunter Silberer教授详细介绍了比较质量试验与消费者报告的影响,展示了相关研究设计和结果,他通过定量的实证研究认为,商品比较实验的负面评价对于厂商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能够促使其不断发现和改进产品质量,是推动整个社会质量改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Peter Sieber博士则阐述了比较试验的可持续成功的经验,他指出,德国商品检验基金会作为一种符合消费者利益的质量治理机制,既能获得法律的保护与支持,也能不断地推进产品标准的创新和提升,是经济发展质量是的良好制度保障。James Feldkamp介绍了在中国开展的比较试验的实践,提出在中国进一步推行商品比较实验的思考。他认为,在中国进行商品比较实验是改善消费者质量信息状况,促进总体质量水平提升的一个必然趋势。

Gunter Silberer教授作报告

Peter Sieber博士作报告

James Feldkamp作报告

程虹院长在会上发言
22日,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就治理和经济发展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Lisa Amsler教授通过网络视频,进行了题为“美国的合作治理”的学术报告,提出了美国进行治理的法律框架,以美国世贸大厦重建方案确定等多个具体的案例介绍在美国实现合作治理的方式与路径,以及合作治理在推进美国治理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我院罗英老师就中国质量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作了主题报告,结合政治前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我国在质量治理现代化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罗连发和李酣老师具体介绍了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研究。罗连发在题为“微观质量与经济发展质量——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报告中,从当前经济发展质量研究缺乏微观基础这一理论与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了以微观质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质量分析框架,并以德国与中国的实证数据初步地验证了实物质量与宏观的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李酣以“经济发展质量的国际比较——基于国际贸易产品质量的实证研究”为题,从中国和德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化表现,结合两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劣对比,提出了一个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两国贸易产品的质量差距作用于宏观经济表现的实证研究框架。

在为期2天的会议中,代表们从比较试验、合作治理、经济发展质量实证方法等不同方面研究和探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路径与机制,进行了深入和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与会各方都有强烈愿望就中国的质量治理和比较试验推广展开密切合作,为下一步的具体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Gunter Silberer教授会后还将在我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交流,他将与我院师生在商品比较试验以及经济发展质量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