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宏观质量研究》召开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7-01-12     字号: [小] [中] [大]

    (通讯员 严珊)《宏观质量研究》创刊三年来,建设现状如何?发展过程中遇到哪些难点?下一步发展之路该如何迈进?2017年1月11日,我院召开了《宏观质量研究》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并围绕上述建设问题,与武汉文科主要期刊编辑部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本次会议由《宏观质量研究》期刊编辑部主任宋琼主持,在美国斯坦大学访学的程虹主编通过视频参加会议,编辑部的相关负责人及研究室全体老师参加会议。
    会上,程虹首先分析了《宏观质量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他指出,《宏观质量研究》在明确的学术定位的指导下,坚持跨学科研究,并尤其突出经济学方法,聚焦经济质量的研究。创刊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是期刊也面临着“问题”意识不强、论文质量有待提高、刊物的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的挑战。
    编辑部副主任汪晓清通过详实数据,进一步分析了期刊当前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数据表明,期刊的学术交流平台功能、智库功能开始显现,并已经开始由学术传播向学术引领转型迈步。但是,期刊的主题亟待更加集中、校外核心作者群有待固化、国外稿件及专题栏目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宏观质量研究》创刊以来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系列建设性意见。《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刘金波副主编认为,期刊应进一步凝练办刊风格特色,强化办刊规范和国际化,理顺理事会与编委的关系。
    对于《宏观质量研究》如何更好地向学术引领转型的问题,《经济评论》叶初升主编强调,办刊人要有一种情怀,要通过以学术期刊和机构为平台建立一个研究网络,并进一步增加具有学术性、前沿性、高质量的宏观质量学科的文献综述,激发更多学者来共同研究,以更好地推动学科队伍建设,引领学科发展前沿。
    对于如何提高稿件质量,《湖北大学学报》常务主编陈道德认为,应加快建立、培养、壮大宏观质量研究学术队伍,坚持走专题策划的办刊之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范军认为,期刊建设应重点突出并形成自身的特色栏目。《中国地质大学》主编刘传红提出,要坚持编研结合,加强专题策划的力度,通过举办由学者、作者参加的、能够引领学术发展的会议,向知名专家进行约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常务主编陈敦贤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副主编何海涛一致认为,《宏观质量研究》具有很好的平台和资源优势,要进一步利用好自身优势谋发展,特别要坚持智库转化功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副主编韩文革、《江汉论坛》主编陈金清、《统计与决策》主编李明星、《科技进步与对策》主编高建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任王敬尧、《教育与经济》主任叶庆娜也从栏目均衡、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文章比例、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92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