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我院国际论文进展,提升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我院于7月1日至5日,举行了为期5天的2019年夏季学术论坛,集中分享和讨论了师生们在国际论文、课题研究和CEES年度报告写作中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为全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7月1日至3日,全体研究室老师和博士生分别汇报了他们的国际论文写作的阶段性成果;7月4日至5日,硕士生分别汇报了他们在参与“宏观经济整体与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双提高机制”和CEES年度报告中收获的研究和学习成果。全体教师和研究生,包括2019级硕士新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程虹院长在论坛开幕式上强调了三学期制的重要意义。他表示,第三学期是对其他两个学期的重要补充,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是这一学期的核心主题,要求师生们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参与,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切实提高大家能力。
论坛上,各位老师和同学分别汇报了他们的论文成果和当前进展。这些论文的选题主要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选题涵盖政府评奖、家族企业、营商环境、机器换人、能效分析、劳动力成本、主观幸福感和政治关联等。还有些论文选题与当下时事和经济学理论紧密结合,比如雾霾的福利效应、零售业态的模型选择等。
本次论坛以汇报和评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在每位主讲人汇报之后,都有两位评论人就论文的优点、存在问题以及改进建议进行点评;同时,其他老师和同学们也积极针对其中存在疑问的地方提问,由主讲人进行答疑。通过现场多方的良性互动,不仅让每位师生从中收获了对自己论文的中肯意见,同时也激发了师生们深入思考的习惯,提升和锻炼了大家的思维能力。
程虹也对每位主讲人的内容进行逐一点评。他表示,大家分享的研究选题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而且实证的计量分析也做得十分规范,相较春季学术论坛有很大进步。
论坛最后,程虹作总结讲话。他指出,通过本次论坛,我院师生突破了英文表达的障碍和局限,增强了对数据丰富性的利用,加强了论文选题的问题感和价值感的凝练;在论文架构的把握上也越来越专业,进一步固化了我院一直坚持的开放讨论机制和学术氛围。他希望大家在学术道路上坚持“工匠精神”,结合本次论坛大家所提的建议,对各自研究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要加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尤其是英文表达能力,延续这种良好的师生互助模式,切实提高国际化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