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国民的环境意识与觉醒
发布时间:2014-11-28     字号: [小] [中] [大]
    最近一段时间,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各地群众因环境问题引发的游行、示威与打砸事件。年初的兰州的自来水事件,近期的河南获嘉化工事件、岳阳平江火电厂事件、海南三江县康复医院事件等等。从媒体的角度看每个事件的爆发都有其独特性,但是,我个人认为未来中国各地会陆续爆发相类似的事件,并且爆发的频率更加频繁。这从本质上来说是我国国民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觉醒。2014年9月14日,《纽约时报》发表DANIEL K. GARDNERSEPT的文章称,美国人的环保意识觉醒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受到油污污染的凯霍加河大火,并在之后不断的加强。如今的中国有着和美国当时类似的经历,中国国民对环境的态度正在转变。
    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针对中国人对与空气污染严重性的一项调查显示,31%的受访者认为空气污染已经是“非常巨大的问题”。2013年,同样的调查显示,这一数字已上升到了47%。虽然数字向我们展现的内容有限,但趋势是明显的:人们对环境的焦虑感正在扩散。2014年中国的两会期间,网络调查显示,大气污染与环境治理冲过反腐倡廉成为十大热点问题之首。可以说2014年是我国国民环境意识的萌芽期。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2013年底一场席卷我国130多万平方呢公里的雾霾,以及随后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同时由于公众对雾霾问题的持续关注,促成了我国PM2.5标准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的出台。
    面对国民环境意识的觉醒,政府应保持足够的理性,应积极应对与疏导。不能粗暴简单地对国民环境意识与行动的压制与忽视,这将导致更大范围的群体事件。以湖南平江火电项目为例,虽然该项目通过了环境评估,并且采用的技术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煤清洁燃烧技术,排放水平与天然气火电厂相当,但是当地居民仍然不接受此项目落户,调查后的根本原因是居民不认为该项目运行后,能按照环境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届时若企业偷排或违规排放,当地政府并不会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这体现了当地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而只能采取直接抵制的方法进行自我保护。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各地政府在发展经济同时对于环境保护的忽视的长期积累导致的矛盾。若要改变这一日益紧张的局面及为今后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地政府必须理性面对这一事实,要做好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就是管理好现有的企业环境监管工作,让当地居民看到政府环境治理与监管的力度,恢复当地居民对政府的信任,这可能成为未来各地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其次,要强加环境基本知识与常识的教育。目前,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除了当地政府工作的简单化及历史积累原因。还有民众对环境知识与常识的缺乏而引发的“羊群效应”,或者说“民粹主义”。多数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仅停留在“有”与“无”的阶段,凡是估计会产生环境污染的事情就是抵制,或者由于大家认为不好,想当然地认为不好。其实,任何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环境的负外部性问题,但是若在合理的排放水平,由于大自然自身强大的修复能力,可以保持当地的环境稳定性。因此,当地政府应积极开展居民的环境知识与常识的教育,要有效疏导居民环境意识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与环境耦合发展。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42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