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成为“质量元年”的标签
发布时间:2014-12-16     字号: [小] [中] [大]
    最近阅读林毅夫的新书《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书中指出自二战结束到2008年,全世界范围只有13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发展成为高收入经济体。上述数字表明,其他18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绝大多数长期陷于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从概率的角度而言,一个经济体的发展陷入“中等收入陷进”是一件高概率事件。
    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连续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从一个人均GDP不及非洲国家平均数1/3的贫穷落后国家,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维持这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取得了这么多城市,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的奇迹。总结中国奇迹的成功经验概括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目前,面对国际需求逐步降低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如何成功地、较快速地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严峻的经济发展问题。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对宏观经济环境做出了判断,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并对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向做出部署,从9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问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常态”下的需求变化。具体表现为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新特征。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我国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具体表现为环境质量日益影响人民生活,且成为百姓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且,在刚刚结束的利马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再次重申了我国将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这两个方面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路径确定了基本轨迹。
    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投资、外需与要素投入,但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具有长远意义的转折性变化。投资与外需相继触底的情况下,增加内需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基本动力。我国已经从“供不应求”进入到全面“供大于求”的局面,从改革开放家庭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包括吃、穿用到关系到每个民众都必须面对的住房,再到今年急速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家庭消费的刚性部分已经基本耗尽,覆盖了家庭消费的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未来的需求将更加个性化与多样化,只有适应这种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才能维持较好的发展动力。这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学习德国工业化的4.0版,即注意智能化与数字化制造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与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国际话题,并且生产也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除注意需求的转变,更要注重环境的约束力。未来环保标签将成为民众选择与需求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两个方面都与一个要素密不可分,即“质量”。满足需求,不管是满足需求,还是满足民众的环境需求,都是质量的根本定义。因此,面对“新常态”,提升增长质量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积极选择。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506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