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与居民环境质量需求
发布时间:2015-03-15     字号: [小] [中] [大]
    继2011年下半年PM2.5监测话题引发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两会前夕柴静的一部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再次唤起人们对试下环境污染问题的热议与思考,甚至在《穹顶之下》热传的第二天,中国的股市都为环境问题增温,环保概念股集体发力,增幅超过6%。这样的结果导致”环境问题”成为两会当仁不让的热点问题。
    但回溯到10年前,媒体和民众似乎都没有这么关注环境问题。2007年世界银行和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专题研究报告《中国污染的代价》,但并未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但最近几年,民众对环境需求的日益增长以成为可以被感知的变化,可以说民众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从媒体不断报道的环境群体事件,就可见一斑,这实际反映了中国民众环境自觉意识的不断觉醒。《穹顶之下》在网络上在短短的一周内迅速热播更是反映了民众的环境意识的觉醒。
    在环境经济学研究中,一条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常常被用来解释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随着人均收入子将,环境污染会经理一个先恶化再改善的过程。伦敦、洛杉矶、东京等一些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也的确如此。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推动这些地区或城市跨过拐点,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正式民众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以及市场和公共政策对这种需求的有效响应。这就提示我国各地政府,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民众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应弄清楚民众对环境的需求,从而更加有的放矢的进行环境治理。这从中国一些城市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现象。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的数据与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多年的环境质量满意度调查数据可以发现,虽然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的环境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很高,按理民众的环境质量感知应该较好,但是更具调查民众的环境质量满意度却很低。以北京为例,主要是较高的环境质量并不能持久,只能有短暂的出现。如“奥运蓝”、“APEC蓝”,都是付出巨大成为换来的。可以说推动中国未来长期拥有“碧水蓝天”的关键在于城市的环境政策需要关注和响应民众的环境质量需求,而不是仅是考虑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可以预见的是,民众对于环境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将会在未来一次强过一次的强烈表达出来,环境群体事情将会更多地出现在媒体之中,这需要我们的政府需要有更为长远的战略眼光与智慧应对眼下的环境问题及潜在的环境威胁,应充分发挥民众的环境自觉的监督意识与市场机制,从而实现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提升、可持续发展与民众的环境质量满意度提升。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31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