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访学见闻之路标
发布时间:2015-11-14     字号: [小] [中] [大]
    学术访问的明斯特大学是德国最大和最古老的公立大学之一,创办时间为1771年。大学所在地明斯特市,行政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德国排名第六。但人口才有30万人不到,其中心城区基本就是围绕明斯特大学建设,因此大学的不同院系就散落在城市的各个地方。由于不懂德语,又没有办理本地电话卡的条件下,参加一些活动时,为了找一些地方不得不在出门前在电脑上用google map查出具体路线,保存图片存入手机以备急需所用。每次出门前都非常担心自己会迷路,但是1个多月下来,除了前面半个月发生过迷路的事情,后来就没有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对明斯特熟悉了,而是得益于高质量的路标系统。在城市的任何一个小路口都会竖起一个路标指示牌,上面会按照四个方向清楚的标示清楚各个街道的名称,在一些较集中的居民区内,甚至会在路标上标识清楚这段路建筑的号码。例如,我所在的街区为laerer landweg,在进入我所在公寓的两边的路口上都有路牌标识上清楚的写着laerer landweg 140-148,这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尤其向我这样的外地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独自一人骑自行车前往明斯特郊外的动物园游玩,按照出门前查的地图前往,并没有想到在出了市区后会进入到一片较大的森林,道路基本都是土路。在骑车走了大约10分钟后,一直担心自己会迷路,正在犹豫是不是要返回时,发现在这样的森林中的土路也有路标系统,清楚地表示出每条小路的名称与方向。虽然路标由于时间长久木牌已经很旧了,但是它体现了作为城市公共产品之一的质量水平。
    反观我国城市中的路标系统,不得不叹息几声。除了一些较大的街道或者建筑,再较小的一些街区,经常进去就会迷路。即使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这一公共品的建设也令人堪忧。记忆深刻的一次是当时在清华工作的时候,晚上10点多回家的路上遇到在学院路与志新路路口上发生的一起打架事件,其中有人喊快报警,我当时就拨了110。110警察问我具体地址,我说在志新路与成府路的交叉口。但打架的人不断的跑,进入到一个小的胡同里面,我一面骑车一面与警察对话,但是到了那个胡同,我根本无法给出具体地址。我只好返回到学院路与志新路路口等待警察,等警察来了我带着警察到那个胡同,警察进了胡同,一会出来后说没见打架的,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还有在我国一些大的社区,楼号标识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也没有什么标准。即使住在一个小区内,有外人来问路也经常回答不了。以我在小区为例,总共一个小区大约25栋楼,竟然分了5个区,每个区竟然还会出现相同的楼号,我住在2区K栋,而在5区也有K栋。但并没有A,B,C栋,具体原因不清楚。我一直疑问的就是为什么不统一用阿拉伯数字标示,并在小区的每个小路口标示清楚,这不是很方便?
    我国的经济已经转向发展质量,而城市的公共品质量便是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不仅要体现在硬件上,更应该体现在软件与服务商,路标就是其中之一。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2987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