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德城市可持续转型研讨会(The Learning City –Sino-German Studios for Sustainable Urban Transformation)”在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几个城市辗转,包括埃森、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科隆、伍伯塔尔、明斯特,看到了雨水收集系统形成的城市内湖,炼焦厂改成了博物馆与红点工业设计博物馆、工业厂房改成的大学现代教室等等,其中工业区的中心城市——埃森更是将被欧盟授予2017年绿色之都的称号,不是因为它的绿化率,而是因为它从一个重工业城市,因其的绿色环保政策的实施与城市规划的不断改进,而取得的成绩。在整个鲁尔工业区,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几个城市的交通体系,低碳出行体系。
在交通体系中,道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几个城市都在努力践行着一个重要的理念——低碳。道路规划中道路的大部分留给了低碳出行方式自行车与步行道,基本顺序从左到右是人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由于历史原因在一些老城区,不容易改造的地方,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重叠,但机动车要让行自行车,甚至在一些地方自行车道被设计在机动车道的中间。自行车道用红色被显著的区别出来,甚至在一些城市,例如明斯特,更是有自行车高速公路(这是一条环城的高速自行车道,也是德国甚至世界最美的一条自行车道),在这些道路上自行车都是朝向一个方向,最大程度低减少了事故的产生,也保证了自行车出行的顺畅度。
在交通体系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就是交通政策的设计,几个城市基本的做法就是自行车优先的政策,在没有红绿灯的一些路口,机动车见到自行车通行,都要优先自行车通过路口;在一些老城区,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重叠的地方,相向而行的自行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会降低速度或停在路边,让自行车优先通过。在自行车设计在中间的路段,机动车要降低速度跟在自行车的后面通行,在路口要等自行车全部通行之后,机动车才能通行。
在德国这几个城市出行的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大家都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与交通信号灯,这体现德国人的基本交通素养与意识。在辗转过程中,多次遇到过信号灯是红灯,但是机动车道上没有车,但是不管自行车还是行人都耐心等待着信号灯变绿,而少有人直接通过。另外,城市道路的绿化非常好,自行车出行可以因自行车轮的滚动而带来不同的风景,居民也非常享受因此带来的幸福感。
这一低碳交通的综合体系的建设,导致欧洲整个交通出行中,慢行交通(自行车与步行)与公共交通(BUS+出租车+轨道车+城际火车)的比例超过了75%以上。甚至在某些城市超过了90%,例如明斯特更是称为自行车之都。虽然欧洲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车,并且燃油价格也不贵,但是由于城市这大大地降低了因交通消耗的化石能源而导致的各种污染物排放,也大大地降低了城市交通的拥堵。
反观我国的城市交通体系的设计,从城市规划的出发点都是非低碳化的,道路以机动车出行为主,而基本上没有对自行车道给出单独的规划,加上城市道路的绿化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导致大家很不愿意依靠自行车出行。其实,按照一般的规律,人的活动范围基本以家与工作单位为两个焦点,以5公里为活动半径而构成的一个活动空间,在这一范围覆盖了人们95%以上的活动。因此,在这样的区域内,自行车是最好的交通出行选择。建议,我国在交通体系建设中,增强低碳交通的理念,道路规划时应将自行车道单独规划,促进居民自行车出行。从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