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访学感想之人力资源
——小议“人力资源的诅咒”
发布时间:2015-12-28     字号: [小] [中] [大]
    在德国访学期间的生活,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工成本很高,只要涉及人工服务的地方价格普遍较高,例如理发、修车等。所以在德国就会发现,能不用人工的地方就尽量不用人工,例如超市中的饮料包装自动回收机、火车站的自动售票机、加油站的自助加油机等等。另外,访学期间在德国及临近的荷兰、比利时游走了一下,发现风车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有,其中荷兰最为突出,风车也成为荷兰的一张国际名片。据说18世纪荷兰曾经有一万多架风车,遍布全国各地。当你站在一台古老的风车脚下时,你才能体会到以300年前的技术水平和材料工艺能造出如此先进的动力设备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成就。为了能四面迎风,荷兰人把风车的巨大顶蓬安装在滚轮上,这也是现代风车齿轮箱的基础。有些建造质量好的风车沿用到现在,一架风车可以稳定地提供6000马力的能量。由风车,我又想起在微信中广为流传的德国先进的机械,例如清洁车、剪草车、葡萄收采机、胡萝卜收采机等等。这些先进的机械与自动化设备基本的创新动力与欧洲普遍的人力资本高有很强的关系(当然这需要实证检验),但是直观上的确是这种内在的需要激励了欧洲科技公司不断为满足这种市场的需求而不断的创新。
    “人口红利”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从1995年就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年过去了似乎中国的经济依然沿着既有的发展路径在前行,即资源过度依赖型的增长模式。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为什么呢?
    发展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假说就是“资源诅咒”假说。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Resource Curse)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在此之后,Sachs和 Warner(1995,1997,2001)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开创性的实证检验。“资源诅咒”是指一些矿产或资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却非常落后。中国目前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否存在“人力资源诅咒”的问题呢?人力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一种资源,是否由于中国人力资本长期较低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的基本动力。又因为中国的产业中更多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加上路径依赖的问题导致中国的转型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我觉得这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从另一个方面,人口资源丰裕,社会分工就会更加细致,可能导致的创新机会就会更多。而中国当前表现的是创新不足,并没有体现出人口资源丰裕激励更多的创新,我猜想的一个基本逻辑如下:任何国家的创新更多的是发生在科技型企业,而非完全的科研单位,我国一谈到创新更多想到的是科研院所,提出产学研用的政策方正。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享受“人口红利”,企业层面由于劳动力成本低,没有动力自助开展科技创新的动力。同时,市场上由于人力资本较低,机器替代人的市场需求并不充分,导致机械及自动化创新不足,进而全面导致中国的创新缺乏动力。
    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也许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一个良好契机。企业层面应该面对这样的转型考虑如何应对这种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发展困难的局面,我想以产品质量提升,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来对冲这种成本上升,完成企业本身的发展房展方式转型。而于国家层面,应更多地考虑出台何种政策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行为。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2984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