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逻辑
发布时间:2016-11-14     字号: [小] [中] [大]

    众多研究表明企业融资约束成为企业发展一大障碍,甚至有时候成为企业存亡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环境压力的上涨,绿色金融作为缓解企业融资与应对环境恶化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被正式提出。2016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更重视市场化机制,靠市场的力量来发展绿色金融。例如,更多地依靠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通过行使股东投票权,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公司不予投资等手段对企业的“绿化”施加影响;而后者则更多地依靠政府管理和金融监管,来引导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支持可持续发展。很难比较这两种模式的优劣,特别是从长期效用来说。而且这两种模式也开始出现融合的迹象。例如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要改变金融市场“可持续”因素影响力偏低的问题,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整是很困难的,必须加大政府的介入和引导。巴西、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在政府推动下将环境风险因素纳入银行监管规则的做法,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政府行政性干预的科学性也开始受到质疑。人们认识到主要靠行政力量推动的绿色金融是有缺陷的,政府应该在激励引导市场意愿、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方面多下功夫,尽可能发挥市场作用,避免过多的直接干预。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可以说是政府主导绿色金融的发展一个集中体现。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中国政府在现有《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更应该在如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明确“绿色”的定义、标准、原则和框架,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建立范本和模式。第二,通过财政性措施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加以引导,包括绿色采购,强制性的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等;第三,利用各种金融政策支持和引导绿色金融发展。例如对银行业,主要通过信贷政策和监管政策促进绿色信贷;对证券业,主要通过投资政策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引导股票上市和交易活动,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对保险业,主要通过强化企业的环境风险控制来引导绿色保险的发展。第四,强化监管约束,培育环境风险意识。例如要求上市公司提交环境风险报告(或在年报中加入有关环境的披露内容),要求金融机构提交可持续发展报告、对环境风险进行压力测试等。第五,加大对地方政府政绩评估中环境因素的权重,促使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性金融机构支持和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第六,强制金融机构进入环境排放权交易市场。
    通过以上手段可以让企业清晰的认识到环境是一种资源,可以更好的加以利用,通过金融手段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中融资渠道。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123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