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回顾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发展道路,18世纪中后期,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叶,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三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创造了惊人的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的掠夺达到了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与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问题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能力。人类文明的进步不能再走“扩张”式的道路,而必须进入到一条“收敛”式发展的道路。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中国将“生态文明”作为未来的重要战略之一,那么我们要问的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动力在哪里?虽然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例如,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位于中国。但是如果没有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问题,那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依然像“环境保护”一样进入到“纸上谈兵”的阶段。事实就是,中国对环境的保护可谓“不遗余力”,但事实上,很多规章形同虚设,既缺乏法律的刚性约束,亦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目前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欧盟地区。其实,从本质来说,西方社会的环境运动还是追求社会成本最小化的一个产物。从环境保护运动的发源地英国来说,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是,由于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由此引发的公共卫生投入不断增长,因为医疗服务与保障是政府的责任,从长期来看,政府为了追求在公共卫生领域投入的减少与人类福祉的增加,将环境保护运动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手段,因为良好的环境可以减少蒸发巨大的医疗开支,而西方环境运动也由此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时期。但西方的环境运动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从“防治”并重,到今天的“预防”为主的阶段。例如,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与重视,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都来自于欧洲。从英国开始,波及欧洲的城市的一场浩大的环境工程由此展开,包括水体环境、空气环境与社区生态环境。在这场环境运动中,欧洲普通民众的环境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他们并不认为环境问题是政府的事情,而是每个公民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责任。但从本质上来看,大部分居民愿意主动选择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们认为环境污染会给他们自身带来病痛。例如,在欧洲的居民在用电方式可以自由的选择,依然有非常多的居民选择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虽然这两种方式提供的电价更高。虽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汽车,但是居民出行的方式更多的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这一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使用了更少的资源与能源,相应地推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由此看出,西方的环境运动从根本上是从逐利开始的(长期的),进而影响到居民对自身健康的重视(长期的),由此形成了一个长期较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反观我国近几十年的环境保护工作,为什么至今收效甚微呢?本文认为就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动力没有找到。中国历代社会似乎缺乏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的机制,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拥有基本生态环境知识、意识和态度,却难以付诸行动去改善和保护环境。联系到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我想在进行大规模制度建设,法律建设之前,弄清楚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动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