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是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其著名主要不是因为其著述等身,也不是因为他曾经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美国计量经济学会的会长,而是其提出的“创新理论”。提到创新,我们首先可能想到的是企业家和企业进行的这种变革,但是我们从文献中可以知道,熊彼特却是从他的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这本著作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学界的地位。从书名和其分析的内容中来看,显然,熊彼特将企业家和微观组织的这种“创新”活动从宏观和经济发展层面赋予了更广的、更深刻的意义。
如此看来,熊彼特对于经济发展的理解,和他所认为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是微观个体不可分离的,这就是一种基于微观的经济发展理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局限于总量变化,限定在整个经济结构的变迁,这两者之间就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与当前整个经济学的研究强调微观基础,其中的发展经济学也越来越重视微观个体决策分析,进而带来宏观经济变化的导向性过程中,越来越不合时宜。从而,在目前这个理论和实践的新阶段,熊彼特对于经济发展本质的深刻见解具有了新的活力。他以超越时代的深邃眼光认为,创新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经济过程中的最本质特征,他的这种经济发展建立在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当中,这些都是微观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但是却具有了整体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内涵。
此外,为什么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是一种有着微观基础的经济发展理论,也是基于他所认为的经济发展是以企业家活动为基础的,在他看来,企业家这种微观市场主体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企业家是整个经济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其主要的职能就是通过引入一些“新组合”,实现“创新”,而这是这些个体的“创新”加总而形成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熊彼特对于经济的动态分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动态发展,而且是基于微观主体企业家不断进行创新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也是有微观根基的。对此,保罗斯威齐的评价可能是非常精准的,他认为,熊彼特所定义的“创新”和这种基于生产技术和方法变革的创新理论,改变了以往基于投入要素的数量,如人口、资本的投入总量的经济发展理论,而且发展的结果也不再是仅仅关注产出数量,如工资、利润和地租等方面。对于仅仅从关注投入和产出数量方面的这种经济发展旧有理论拓展和超越,也就意味着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都有对质量因素的关注。
由此看来,熊彼特的这一理论中,“创新”和经济发展是紧密不可分的。他定义的五种创新形式,如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等,在他看来,是通过经济的 “内在的因素”,实现“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而带来的经济发展。
从形式化的角度看待熊彼特的经济增长,如果再因循旧轨,继续以新古典索罗模式的生产函数是显然存在严重不足,这些生产函数只能反映投入要素的数量变化,加总的结果也是产出的数量成果。这其中的索罗余项,如果认为其包含了投入的质量维度,也仅仅是一个无法解释的黑箱,而产出的质量方面依旧是无法体现的。所以,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需要用新的生产函数来进行理论分析,这方面经济学家已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对于经济增长成果的驱动原因作为更好的解释,体现了投入要素的一些质量维度。但是,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熊彼特基于创新的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有质量的,但这是当前理论研究所无法刻画的。另外,熊彼特在写作《经济发展理论》的时候,广泛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从历次经济危机中的变化中抽象出共性,他本身也写就了篇幅庞大的《经济周期理论》。但是,对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的衡量也缺乏提炼,其中对于创新和不同纬度的创新,如何从数据上进行刻画,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总体上,投入的质量维度和产出的质量测度依然没有充分的反映,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精髓还有待理论和实证的双重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