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新“中国制造”塑造中国质量自信
发布时间:2014-10-14     字号: [小] [中] [大]
    最近,我们的克强总理每次出访,几乎都不忘向国外推介中国的高铁,不管是在泰国、中东欧国家、非洲,还是在英国和德国,总理成为了中国高铁整个产业的最佳“销售员”。近日李总理出访德国,也在该国媒体上发表文章,希望德国方面允许中国企业竞标其高铁项目,在俄罗斯访问,也表明希望参与该国国内的高铁建设。总理之所以如此热心向国外推介,除了希望以此推动更多中国产品走出国门之外。总理之所以总是选择高铁进行推介,其根本就在于对中国高铁技术和产品制造在安全和质量上的高度信心。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中国目前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多少像高铁这样的拳头产品,能够让总理有如此强烈的自信,愿意帮助他们推向国际市场。过去,提及“日本制造”,那是电子消费品产品质量的保证。现在我们看到“德国制造”的标识,消费者可能想到的是在汽车、机械和化工等领域的高质量产品,看到 “瑞士制造”,这也是精密机床和手表等高端产品的显著标志。其他如“法国制造”、“意大利制造”,则可能是高端服装、化妆品和一些奢侈品的代名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相对的,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产品更多的被打上“made in china”这一标志,代表的仅仅是在中国国内加工和组装的制成品,品质形象也不是那么正面,这种观感也影响了国外消费者对所有中国产品的价值判断。“Made in China ”与“德国制造”、“瑞士制造”的整体品牌形象相距甚远,甚至对中国整体国家形象有负面作用。
    客观的说,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产品品质都不高,也不是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没有追求产品质量的价值观。即使在中国目前的这种质量管理体制和市场环境中,很多情况下企业的质量投入和努力不能,或者在短期内无法获得相应的经营回报,但还是有不少国内企业自发地对自己产品的品质和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出投入,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在家电、电子产品等领域还创造出了一些世界级的企业。同时,也有一些不那么出名的国内行业的领先者,以其自身对于产品质量的追求支撑着中国不同产业的质量改进。但是,这些企业自主地、分散地、自觉地对于质量的孜孜追求,往往不能在行业中得到普遍的认同,所以也面临其他企业质量投机行为的市场挑战。另外,这些企业的质量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得到质量管理部门的充分认同和帮助。所以,国内企业的这些零散的在产品质量上的自觉行动还没有扩展为面上的大趋势,也就还没有牵引出中国制造业企业普遍追求产品质量的整体自觉。此外,虽然这一两年来,在国家层面上开始在海外媒体上宣传一些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代表,但显然还没有看到一个有意识地、整体塑造中国产品质量形象的、完整而清晰的系统政策方略。
    李克强总理这次访问德国,向默克尔总理赠送了一个“鲁班锁”,鲁班锁既是一种中国传统智慧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工艺技术水平的象征,而由中德合作创建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完成这样一件产品,表明了“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需要更深入的合作,中国需要向“德国制造”学习制造业的整个质量支撑体系。以在国家层面上重新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和品质形象为契机,至少应该在职业教育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创新体系三个维度上实施一整套的助推中国产品质量创新的政策方案,以更多企业自觉的融入提升质量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促进中国整体的产品质量的提高,在国际市场上营造一个新的,“中国制造”代表高品质的共识,也让国内的消费者重拾对国内产品质量的信心,让生产者充满“中国制造”的质量自信。
    多年以前,在澳大利亚看到该国制造商以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明“product of Australia”为荣,在该国销售的德国产品也常常享受这一待遇,而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则被标以“made in China”而常常位于第三等级的价格区域,只有“老干妈”才享受“product of China”的殊荣。现在,我们真正到了一个需要通过重塑“中国制造”来重拾国内外消费者信心和生产者自信的关键节点了。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140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