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不同省市的经济增长质量,可能都离不开对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虽然研究的对象是宏观层面的区域经济问题。但是,这里面从微观层面上离不开对于企业和产业的区位选择,以及这些微观主体在特定空间内的行为选择和结构变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对研究对象从整体的空间和形态的演变上进行解构,找到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
在研究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化质量的时候,城镇及其周边区域在生产要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等方面的内在关联,这些因子构成了这一层面上的区域空间结构。同时,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交易成本(运输成本等)、市场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又构成了城镇空间集聚的重要动力机制。所有这些影响因子的内在组合,使得我们的研究需要超脱图能(Thunen)和韦伯(Weber)等人较为原始的平面和静态的区位理论,也与佩鲁、缪尔达尔等人外生的结构演化空间结构理论有较大区别,形成了由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产业和要素链接(Linkage)等内在特征内生出来的、动态演化的空间经济增长新模式。
在研究省市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候,尤其是里面至为重要的产业发展问题,就需要意识到,区域产业的演变发展规律不单纯由产业结构演进的决定因素来主导,还要结合区域经济学当中的空间演变发展规律来综合分析。产业结构的变迁受到需求结构变化的影响,技术进步和贸易开放这些也都是影响因素。有的时候,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是重要决定因子。但是,区域的发展也有一些固有的规律,区域发展有时间演进的规律,从点到面的扩展,也有随着交通运输干线这些所谓的轴线延展开来的扩展。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区域经济扩展的路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经纬线结合的空间演化网络。这些空间经济发展在时间序列横轴上的变动与上述因素交织在一起。
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挑战。在中国也是如此,无论是国家整体层面呈现的东中西部差距,还是发达省市,如广东和江苏等省在其省域内部出现的地域差别,还是较小的区域之内展现的较大的城乡差别,都是非均衡发展的例证,而且这种非均衡并不一定通过发展而趋向收敛。发展经济学家纳尔逊就认为落后经济区域往往难以通过自身的资本形成和生产率进步突破低水平的收入陷阱,在低水平均衡陷阱中逐渐沉沦。按照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是一种长期的状态,而一定时期的均衡发展则是相对短暂的。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目标和我们想要追求的经济增长质量,在结构上期待的不仅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合理配置,在空间结构上追求的也是国内各个地区的相对均衡发展。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差异既可能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也有可能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不管是城镇化,还是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这些都是需要考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