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说到“创新”还是“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熊彼特的贡献。前者是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从这一点已经可以表明,在熊彼特看来创新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实际上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构成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决定性要素。可以说“创新理论”就是熊彼特对于我们现在所谓的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贡献。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写到,在静态的均衡经济状态中,“循环流转”是一种简单再生产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企业家”,紧接着也就没有“创新”,没有变动,没有发展。通过引入“企业家”和“创新”,才能突破“循环流转”这一潭死水。企业家通过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法、进入新市场、新原材料来源和新的组织形态,引入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整个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就是社会在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
不过,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还没有仔细谈到这其中的具体过程。进一步地,熊彼特在其1939年的《经济周期》一书中,将整个经济体的发展和演化过程定义为,“由于创新、创新的各种效应和经济体对于创新的反应带来的经济过程的各种变化”。基于这种论点,Metcalfe认为,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演化过程的分析其实就是寻找经济实践中各种创新发生的源泉,以及整个经济体对于这些创新的适应过程。从而,经济就是由于不断的“产品”种类创新和竞争性选择过程交织而塑造的,在不断的非均衡和均衡过程之间演变的长期过程。从一个两阶段的跨期模型来看,微观企业的“产品”创生过程、创新者和非创新者在市场上的竞争选择过程并不是同时发生的。如果将视角聚焦到后者,先且暂不要考虑新产品的产生过程和创新在经济系统中的发生过程,而是重点考量创新过后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选择机制以及其导致的宏观经济结果。从一个三阶段的模型来看,发明、创新和扩散过程成为三个相继发生的极端,构成了所谓的“熊彼特三部曲”。这时熊彼特著名的“创造性毁灭”理念驱动了经济的演化。
以当前的演化经济学的观点来看,Metcalfe认为不同类型的创新及其扩散过程会影响就业的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同结果和经济总产出的增长,也就是说会波及经济增长质量的不同维度。这一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呢?首先,创新一般而言会带来要素投入的节约效应;另外,不同的创新带来的要素节约的程度和范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创新对于那些没有参与到创新过程的企业而言的竞争压力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一个完整的经济转型过程需要解释为什么新的生产模式会取代旧有的生产模式。实际上,熊彼特的熊彼特建立在企业家创新基础上的经济发展理论就是一种有微观基础的经济发展理论,这里面有微观企业和企业家这种“理性人”,有“创新”、有“创造性毁灭”,有市场选择过程,有“扩散”,有静态到动态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些内在机制,驱动了微观创新到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