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创新、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
发布时间:2015-05-29     字号: [小] [中] [大]

    “创新”很久以来就是从不同纬度审视中国经济的一个“Fashion”的字眼,在当前中国,对于“创新”的需求无处不在,而在宏观经济增长遇到严峻下行压力的当下,这一词汇更是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实是被政商各界寄予了厚望,以期从这一路径出发,实现微观个体的创新行为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驱动经济增长迈出泥淖。当然梦想是粉色的,但现实常常是灰暗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除了口号,还需要具体的行动计划来实施。最近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就同样选择了“创新”作为实现中国制造世纪愿景的终极动力,但最终能否以“创新”实现其目标,还有待仔细思量。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从初衷、内容,还是从制定这一计划的目标来看,《中国制造2025》都有着模仿“德国工业4.0版本”的深刻痕迹。不管是德国还是中国,在当前的全球化环境中都面对着相同的科技背景,所以两者都强调了要将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这也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以来世界工业发展的共同语境。其次,“德国工业4.0版”和《中国制造2025》都注重在制造业产业链高端的发展,虽然侧重点有所差异,前者关注的是信息网络和物联网能覆盖的产业,而后者选择了十大战略产业领域。再其次,两种战略都强调占据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制高点。德国希望以此计划的实施确保其始终享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先地位,更可以引领正不断前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而中国的目标也是提升整个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三步走”的战略实现对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赶超。
    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德国工业4.0版”显然是以“创新”为特征和驱动力的。无论是“复杂”的管理系统的开发和配备、全面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扩展、持续培训和改变职工的工作和技能,新的商业机会和模式等等,其中更为重要的可能是“人”这一创新要素。这些都是针对“创新”的固有要素的培育,并且结合这些要素,在信息化和物联网的脉络连接下,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构成了创新的通路。相对而言,《中国制造2025》在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阶段等方面与德国还有着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在产业的创新基础上差距尤其显著。研发支出在制造业中的投入强度上,德国是超过美国和日本的,中国在现存技术水平上尚有距离,在研发投入强度上也不及德国,在产品质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距离。但是,两者最重要的差异在于“创新” 的实现上。虽然《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以微观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但在中国制造业本就缺乏创新基础的背景下,该计划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创新路径和政策支撑手段。这一计划方案依然是以产业和整个宏观经济为核心向度提出的,没有重点考察如何在中国当前制造业产业背景当中形成和提升各个不同的、与创新紧密相关的各种要素,以及如何将创新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最终形成以微观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中国制造2025》中所谓的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强调更多的技术研发、设计和创新的产业成果转化,没有形成可供选择的创新实施工具集,徒具创新外皮而无法实现创新以形成新竞争优势的实质,微观创新到产业转型升级,微观创新驱动宏观经济增长的逻辑依然是断裂的。显而易见,不管是以前的诸多产业规划,还是这一《中国制造2025》,对于创新的理解,都还局限在创新的局部特征上,创新依旧是割裂的术语,没有将其视为由微观个体构成的、不断演化的系统。
    创新是产业演进的内在动力,这点毫无问题。关键在于,如果创新还是依赖于企业的自我选择和随机生长,在这一意义上,有没有这种规划和计划,并不会妨碍或助益中国工业在2025年,或者在更长期内的发展前景。创新的有效生长,渐次扩散到行业内部及不同产业,诱致国民经济整体的质变,需要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着手,创造有利于创新各要素生成的各类条件,形成有利于创新外溢的市场环境,这显然不是一个从宏观着眼的框架,而是实实在在从微观内生的机制。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253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