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5-10-25     字号: [小] [中] [大]
    按照Qian和Weingast早在1997就提出的重要观点,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总量上个的竞争是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而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引发的财税竞争则是引发地方政府竞争的一个诱因。另外,如张五常(2009)更指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奥秘的“县域竞争”的核心或动力是土地租税在我国诸多地方政府层级之间的分成。当然,如果将地方政府官员视为“经济人”,那么很有说服力的,驱动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投身于区域GDP增长竞赛的则是官员考核的经济指标,也就是所谓的官员晋升的锦标赛(周黎安,2004)。不管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检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已经证明了这其中的机制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进而对全国整体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这在我国经济增长“量”的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考察中国区域,乃至全国整体经济增长“质”的方面,并展望未来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前景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地方政府的这种竞争的长期影响和作用方向做进一步考察。
    地方政府竞争,在驱动中国各地和整体经济总量膨胀的同时,也逐渐导致了很多潜在的问题和危机。周黎安(2015)的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官员晋升的竞标赛使得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多层次的逐步放大了经济增长目标的“层层加码”现象,他提出的经验证据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中存在与国家计划中对于目标增长率的较大差异,而不同地区定期实际公布的增长率一般又高于在上述计划中宣称的目标增长率。其实,几乎每一个对于中国区域宏观经济增长有所了解的学者都会同意这样的观察,即从中央到地方,增长的目标在逐级提高,而最后在年末公布的官方统计增长数字中,地方数据一般普遍高于计划目标,大部分的省的增长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果这种乱象仅存在于GDP统计数字当中,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危害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但是,这种“层层加码”可能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原因,那么其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威胁就不容忽视了。地方政府出于各种“竞争”缘由,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即政府的“企业家精神”,可能是我国经济长期粗放型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导向驱动、产业升级转型缓慢、资源和能源配置效率低下、微观企业主体创新活力不足等宏微观经济内在危机潜行和加重的背后推手。
    换言之,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转型问题等重大挑战,在没有解决这一区域经济重要动因偏误的前提下,也确实难以得到比较好的治理。更长期(very long)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前景被短期和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所挟持,作为宏观经济长远健康成长基石的微观经济基础被地方政府主观设定的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压力所侵蚀。这种增长的动力机制,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是到了亟需改革的关口了。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28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