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的“质量”
发布时间:2013-01-17     字号: [小] [中] [大]

上个世纪的90年代的亚洲经济危机击碎了一些东亚国家经济增长的表象,给喧嚣层上的所谓东亚或者儒家文明的经济增长效应泼了透心凉的冷水,也给学术界所谓政府“控制”驱动经济增长的学术流向一个悬崖勒马式的警告。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政府逐渐摆脱了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政府规制的中心也从对规制数量的重视转为提高规制质量的轨迹上来。

那么什么是“规制质量”呢?世界银行(World Bank)认为这一概念主要是指政府设计、和实施良好的政策和规制措施来允许和促进私营部门发展的能力。其实早在1995OECD就在“提升政府规制质量的建议”中设立了良好规制的几条基本原则,如良好的规制要有明晰的政策目标,而且有效地实现这些目标;这种规制应该有坚实的法律和实证的支撑;成本和收益要对成,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效应并考虑其在社会不同层面的效应的分布;最小化成本和市场扭曲效应;通过市场激励等推动创新等等。2005OECD又对这些原则性的描述进行了细化,从而可操作性明显提高。后来OECD开始采用Indicators of Regulatory Management Systems来测度OECD内部国家的规制体系是否达到了这些规制质量的标准。

OECD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认为,有质量的规制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需要规制政策、规制的机制和规制工具三者的配合。规制政策应该清晰、一致并以提高规制质量为目的;良好的规制机制需要一个中央监督部门和一个独立的管制者,其中后者主要应该执行法规、提供专业服务,并防止政府干预市场行为。规制工具应该有助于推动规制的改革和提高规制质量。

在对规制质量的实证研究中,一些组织建立了反映规制质量的复合型指标。在世界银行的全球治理指数当中,规制质量是其中的六大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用到的数据源就包括价格控制措施,企业感受到的政府规制的负担,税收系统的扭曲、建立新的企业的难易程度。OECD组织在构建规制质量指标的时候,关注的内容包含了规制政策的影响评价、司法在规制政策中的作用、政府部门之间对于规制措施的协调、商业许可等等衡量指标。除了这些国际组织对规制质量系统评价的探索之外,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规制影响评估(regulatory impactassessment, RIA)正在兴起。如果说OECD、世界银行的方法是一种结果性的评价,那么RIA方法通过分析规制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征询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统一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多个政策目标,为规制的决策过程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过程中提高政府规制的质量,也降低规制的成本。规制影响评估可能是潜在影响评估,也可能是现实影响评估,目前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对新提议的规制方案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

质量安全领域的规制同样也有一个规制质量问题,从规制措施的出台,到过程控制,再到规制政策的效果评价,虽说规制的数量和规制的强度是必要的,但是也需要追求规制质量的平衡。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19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