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贸易壁垒
发布时间:2012-11-15     字号: [小] [中] [大]

    在当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贸易壁垒逐渐增多,不仅有教科书上常见的种种贸易壁垒的手段和政策,有显性的贸易壁垒,如配额、许可证,也有隐性的贸易壁垒,如反倾销、反补贴、甚至意识形态的差异等等,不一而足,甚至企业社会责任的遵守情况,也可能成为一种民间的、或者官方的贸易障碍。
     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一种民间的贸易发展的障碍势力,对中国的企业而言,已经不鲜见了。从国外一些家庭妇女对中国制造的儿童产品的抵制,到对于在中国生产的产品的劳工条件的质疑,从一些国外采购商对中国厂商遵守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要求,到对中国生产商品的能源和环保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影响贸易开展的重要因素。除了货物贸易领域之外,国外投资者也越来越可能在投资领域设定一个区域遵守社会责任的标准,否则,吸引投资的计划受阻,或者导致某些投资的转移。
    除了一些民间和国外社会组织自发的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中附加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之外,发达国家还可能利用企业社会责任的保准制造贸易壁垒。之前的SA8000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已经被证明为具有较为明显的贸易非中性的效果,这一体系由于主要是关注企业员工利益和待遇问题,而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被跨国企业作为采购的先决条件之后,增大了企业的供货成本,降低了国内企业的价格优势。而IS26000虽然在设计的时候已经明确其理念是避免对企业开展国际贸易设置认为限制,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和贸易对象国之间的共识,也难保不被有些国家利用标准认证等方式形成政策壁垒。再加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产业链位次、经济发展阶段等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巨大差异,主要基于发达国家的情况设计的社会责任的发展方式的理想状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是不公平的。
    从长期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遵守无疑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良性的推动作用,促进技术进步、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维护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长远权益。但是在短期中,在国际贸易中的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事实上成为国际竞争中的“社会壁垒”,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的考虑制定新的标准和法规,而在WTO的框架之下,将社会责任与贸易挂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要向在国际贸易中,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实现“趋利避害”,从宏观国家贸易政策、标准制定和质量认证体系等方面围绕社会责任的改革不可或缺,在中观层面、从行业和社会组织层面的自律必不可少,微观企业和企业家转变经营理念、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改进势在必行。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29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