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5年第3期(总第184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5年3月12日
3月9日,我院在多功能厅召开2015年宏观质量管理春季学术论坛。程虹教授、研究室全体老师、博士生以及硕士生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特邀颜鹏飞教授、董慧教授担任点评嘉宾。本次论坛将整理为四期 ,第二期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上午,在李唐、刘芸、罗连发老师就自己的论文进行了汇报和探讨后(详见《春季学术论坛论点摘编(一)》),余红伟、杨芷晴、宋时磊老师也报告了所研究的论文的最新进展。
余红伟汇报论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测评的基本理论与模型构建》、《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测评研究》。在《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测评的基本理论与模型构建》一文中,他从质量管理理论与产业竞争力理论出发,提出了“质量核心+市场竞争+环境影响”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分析一般理论逻辑。基于波特的钻石竞争力模型,构建了包括质量要素、质量需求、相关产业支持、行业结构与竞争、政府质量监管与区域发展机会等6大维度的质量竞争力模型。在《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测评研究》一文中,他以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研发的质量竞争力模型与测评体系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各省级30个区域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进行测评。通过对测评结果的区域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大幅领先中部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提升势头强劲,而中部地区则相对表现疲软。该文指出,注重质量要素投入产出、需求市场开拓以及产业竞争结构优化是新常态下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路径。
颜鹏飞认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测评的基本理论与模型构建》一文没有提出所建立模型的应用现状,他还建议应在文章最后部分提出模型改进和努力方向。董慧认为,两篇论文有较大相关性,建议合为一篇。文章在质量竞争力测评的研究中,仅仅列出了波特钻石模型的六大要素,并没有将其转化为质量测评的要素,而且质量竞争力模型也应该加强完善。程虹表示,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应搜集更多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结合论文主题进行梳理,挖掘研究意义和价值。
杨芷晴汇报论文《世界主要国家的质量竞争力测评及比较》。该文以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基于国别比较的质量竞争力测评方法,并综合应用世界银行WDI数据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英国Brand Finance等多方面数据,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中国、香港、美国、法国、日本、德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泰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瑞典、瑞士等16个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质量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中国质量竞争力得分0.255分,排名第14位,总体得分较低且各维度发展不均衡,经济增长质量中的“质”的短板问题突出。
颜鹏飞和董慧均指出,该文对“创新点”的阐述不全面,有待进一步完善。董慧进一步支持,该文虽然从横向和纵向比较了各国的情况,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结论不够,应加强。程虹认为,构建学术论文应当首先把握好文章的定位和目的,该文不仅对数据的选取缺乏说明,而且在结论中没有对各国之间产生差距的原因进行深入说明和分析。
宋时磊老师汇报论文《汉口外贸市场的质量博弈与利益冲突(1861-1910)》。该文指出,茶叶是晚清汉口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商品,汉口在当时迅速成为全国茶叶贸易三大港之一,并在清朝结束时成为我国第一茶叶贸易港。在消费者的茶叶消费需求数量的迅速增长和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的现实要求之下,英国和俄罗斯在汉口开港之后对汉口茶叶贸易积极拓展,展开了激烈的竞购。这种情况下,汉口的茶业带来发展的空前契机,洋商和华商之间、同业行会内部商人和外部商人之间、同业行会与官府、同样行会同洋商之间彼此诉求经常会因质量和价格等问题彼此冲突,时时进行着博弈,需要彼此抗争、调整、妥协,最终实现相互适应和可持续地贸易拓展。英俄洋商在汉口的加速拓殖,在强化了汉口同西方贸易空间的同时,进一步加剧竞争无序的发展趋向。文章指出,竞争和博弈的结果带来汉口茶的质和价格优势逐渐丧失,英国加快寻找新的茶叶生产基地,华商严重依赖既有的产销运模式,政府对茶业的质量规制收效甚微,汉口茶市对俄商的依赖不断深化。
颜鹏飞指出,该文“质量博弈”与“利益冲突”两条主线边界不清晰,应将其进一步明朗化。标题中“1861-1910”年份的阶段性不明显,建议选取更具代表性的年份进行具体分析。程虹指出,在论文写作中,作者对史料的研究是具有目的性的,而该文中虽然有丰富的史料,但缺乏作者明确的观点,建议作者应加强史料的系统组织,进一步挖掘晚清时代茶叶质量由盛转衰的具体原因,使文章更加鲜明。
本期 的相关内容请见《春季学术论坛论点摘编(一)》、《春季学术论坛论点摘编(三)》、《春季学术论坛论点摘编(四)》。
(整理人:余红伟、杨芷晴、宋时磊、郑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