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5年第2期(总第183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5年3月12日
3月9日,我院在多功能厅召开2015年宏观质量管理春季学术论坛,特邀颜鹏飞教授、董慧教授担任点评嘉宾,我院院长程虹教授、研究室全体教师和全体研究生参加论坛。本次论坛主要内容共整理为四期 ,第一期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3月9日上午,李唐、刘芸、罗连发等四位老师汇报了各自论文写作情况。
李唐的论文为《产品质量改进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来自近代棉业调查经验证据》。该文通过对近代棉业调查报告及其他大规模近代调查数据的系统整理,选取棉花生产为例实证,系统研究了近代中国农业领域产品质量改进与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若干特征。该文提出,美棉引种与推广是近代中国棉花产品质量改进的重要事件。在农业生产率提高方面,作者根据现有调查数据系统考证了美棉引种对于提高棉价、提高亩均收益和降低平均成本方面的实际影响,并通过1934年至1937年间中国县级面板数据的对数线性模型,对以美棉推广为代表的棉花产品质量改进对于农业生产率提高的数量影响进行了分析和估算。
颜鹏飞、董慧和程虹对李唐的论文进行点评。颜鹏飞指出,经济史的研究中,史料搜集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而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注意语言表达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董慧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注重实证,要用数据说话,并通过简洁的语言描述研究的结论及成果。程虹表示,该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切入点都很有新意,但是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问题的意义描述过多,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关概念的界定。
刘芸汇报论文《市场经济秩序理论研究——基于标准秩序的分析》。该文梳理了已有市场经济的研究,得出基础研究结论:经济学研究主要聚焦于市场主体竞争的竞争秩序和政府主体强制的法治秩序两方面。该文进一步提出,仅从竞争秩序和法治秩序两方面分析,难以解释已基本建立这两种秩序的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仍有较大差距的现象。为此,该文提出,市场经济由竞争秩序、法治秩序和标准秩序共同构成。标准秩序是介于竞争秩序与法治秩序之间,在自愿基础上形成,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强制效力的秩序。它比竞争秩序更能减少交易成本,比法治秩序更灵活高效,能有效规范竞争秩序与法治秩序难以规范的领域,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秩序。基于此,作者进一步提出,中国亟需建立标准秩序,改变大多数行业缺乏市场主体自律的现状,从而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
专家点评中,颜鹏飞提出,论文的语言凝练,表达具有学术性,但缺少对“如何在中国建立标准秩序”以及“秩序的思想源头”的进一步阐述。董慧建议,文章应进一步针对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标准。程虹指出,作者的研究具有经济理论和质量理论方面的比较优势,但应进一步加强对“标准”定义的理论凝练。
罗连发汇报论文《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观评价与客观指标的关系研究》。该文指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均GDP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客观指标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人们对于收入的感知却下降了,因而需要通过主客观指标之间的定量研究来探讨经济增长到底如何改善人们的主观感知程度。作者通过 的全国经济增长质量调查数据,以及分层线性回归的计量方法,得出系列研究结论:人均GDP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感知提升并不显著,而居民收入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感知是显著的;GDP增长率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倒U型曲线效应,拐点值约为11%;城市的消费量对于经济增长质量也是呈现倒U型曲线,拐点值约为4500亿元。该文还在最后得出了进一步的研究结论,即GDP的数量增长只有转化成为居民的实际收入才能有效地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感知;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只有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共同实现,就是要保持适宜的经济增长速度;消费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作用极为明显,因而就更加注重消费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专家提出,该文对主观感知和客观指标的理论和外延分析不够透彻,应该更多通过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从众心理的视角,进一步分析主观感知和客观指标包含的内容。
本期 的相关内容请见《春季学术论坛论点摘编(二)》、《春季学术论坛论点摘编(三)》、《春季学术论坛论点摘编(四)》。
(整理人:李唐、刘芸、罗连发、郑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