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量观测硕士生论坛汇编
发布时间:2015-04-14     字号: [小] [中] [大]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5年第9期(总第190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5年4月10日

 

    2015年4月7日,质量观测硕士生论坛在我院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我院院长程虹教授主持,全体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就硕士生的质量观测论文进行讨论。现将本次论坛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王晓璐、胡德状、田宏邈、沈珺、王楚、韩笑、张凯依次就自己的论文进行了报告。
    王晓璐首先介绍了题为《我国不同群体对公民质量素质评价的调查和分析——基于2014年全国31省91市的问卷调查》的论文。该文章通过对全国31个省91个城市的居民对公民质量素质的问卷调查,得出全国不同省区居民对公民质量素质的评价,并按照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对不同群体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比较,探讨了不同群体对公民质量素质评价的差异及其可能解释。该论文发现,公民质量意识超前于其质量知识与质量行为能力,公民质量知识能力是公民质量素质的最大短板;公民质量基本知识较为缺乏,公民质量基本知识能力较低是公民质量素质的关键制约因素;公民个体特质(文化程度、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影响质量知识得分。最后王晓璐还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议,包括提升公民维权参与意识多方发力,增强质量基本知识的传播,侧重农村和西部地区消费者质量知识的普及等。程虹教授点评认为,该论文是一篇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证研究文章,文章所研究的公民质量素质是影响我国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肯定了该论文规范的格式以及文章中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并对下一步的论文修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包括加重理论分析的内容等。
    胡德状介绍了题为《微观质量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基于顾客满意度测评的分析》的论文。这篇文章指出,目前我国学界对宏观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所采用的观测变量均是客观指标,实际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与否最终应该体现在居民的主观感知之上,即应当运用主观的满意度来测评经济增长的质量。基于顾客满意度测评的实证研究表明,微观质量满意度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要以微观的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质量为基础。文章建议政府应当以激励微观市场主体的质量创新为导向,建立起以质量为核心的内生化产业体系;重视支撑产业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考核中引入微观质量的考核。程虹教授点评指出这篇文章应用了一种新的方法验证了一个已有的判断,并肯定了该论文运用质量观测问卷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方式。此外,程虹教授认为这篇论文的理论分析缺乏实证研究,无论是微观质量还是宏观质量都缺乏来自使用者的评价数据来支撑,在使用数据时也要论述微观数据和宏观数据分别是哪些,以及它们是否相关。
    田宏邈汇报的题目是《区域质量因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14年数据》。这篇文章运用SPSS进行了因子分析,提出了质量因子的概念,并探究各个质量因子的重要程度,探索了区域质量发展水平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质量水平的提升对当地GDP的增长起到了影响,两者的相关系数约为0.22。参加会议的博士们对该论文提出了建议,其中刘美博士指出文中的某些指数需要根据相关性被赋予相应的名称及意义,使得概念更为具体和明确;许伟博士指出质量因子的具体构成以及各成分所占比重等也需要做一个明确的界定。程虹教授首先肯定了该文章独特的视角,文章从现有的几个可能的影响中提炼出质量满意对GDP增速的影响最大。此外,因子分析法作为一个较好的分析工具被很好地应用到了这篇论文中,它能从众多的潜变量中发现显性变量,对文章结论具有很好地解释力。同时,程虹教授还指出了文章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针对问题给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第一,概念的表述一定要准确,不可似是而非;第二,理论部分要说清楚,层次、结构需分明,文章的引言部分太短;第三,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沈珺以《什么影响了消费者的质量满意评价——基于2014年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的分析》为题做了报告。文章指出2014年宏观质量观测数据表明质量安全状况已基本趋于稳定,质量满意需求超过质量安全需求的。文章试图从不同人群、不同区域对总体质量满意以及构成它的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导致消费者质量满意评价差异的可能性因素。研究发现,质量满意评价在年龄上成J型分布,未婚消费者质量满意高于已婚消费者,消费者质量满意与家庭月均收入呈倒U型分布,产品质量满意是总体质量的短板,环境质量满意度二元化结构明显以及东部地区满意评价普遍高于中西部。研究建议引入“吹哨人制度”巩固质量安全的基础上,社会组织应大力发展基于消费者体验的比较试验,企业应通过提升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以增加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额外满意度,政府应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的质量创新,通过三方共同努力,来提高消费者的质量满意评价,进而提升消费者对区域总体质量的评价。范寒冰老师指出我国在近几年已有类似“吹哨人制度”的法律法规出台,所以给出论文的政策建议之前需仔细查阅相关资料。程虹教授点评指出做研究首先应有所发现,并以问题为导向;其次应有严谨的思维能力;另外,目前关于“吹哨人制度”的研究应着眼于其在中国难以实行的原因。
    王楚介绍了题为《从普通消费者到质量公民——消费者质量主体性建设》的论文。这篇论文通过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2014年宏观质量观测调查数据发现我国公民质量素质总体指数得分位于及格线以下,公民事前了解质量信息的主动性很强,但事后投诉维权的主动性不强,我国消费者针对质量问题的投诉举报意识和行动能力相对薄弱。进一步分析表明:公民质量素质20项指标仅半数合格;公民质量行动能力与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质量知识对质量能力具有显著性影响。研究建议政府加强支撑消费者质量需求实现的具体质量知识的教育,并指出消费者质量素质的提升仍需制度激励,政府需发挥第三方质量技术机构、媒体、公民的力量。程虹教授点评指出需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注意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格式的规范,文献综述需在回顾文献后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韩笑汇报的题目是《消费者的质量评价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预警作用吗——基于2014年全国31省91市质量观测的问卷调查》。该文章通过全国31个省91个城市的消费者对宏观质量评价的问卷调查,得出消费者对区域总体质量四维度的评价得分情况,并与实际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对比,探讨了消费者的质量评价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可能关系。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总体质量评价水平与区域GDP增速显著正向相关;消费者的质量评价得分在年度之间越稳定,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平稳,反之亦然;在产品、服务具体领域,消费者的质量评价尤其是满意水平与行业发展状况大体一致;质量评价得分趋好的产业快速发展,质量评价下降的产业发展稍有停滞甚至有所倒退。研究建议将消费者的质量评价指数纳入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产业发展应着眼于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参会老师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修改意见:范寒冰老师指出,标题中如果使用“预测”一词替代“预警”会更合适;刘美博士提出应将文中数据细化到分省数据的建议;程虹教授点评指出,质量观测的论文应聚焦问题和方法,而不只是单纯的统计汇总,可将消费者质量评价与产业发展相关联。
    张凯汇报了题为《消费升级与消费者质量评价——基于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的分析》的论文。文章指出,近年来我国不断扩大内需,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投资、出口、消费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但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文章基于2014年宏观质量观测数据分析发现,消费者的质量评价较前一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消费者预期与感知从在较大差距,产品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逐步提高。该论文通过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消费者对质量要求提高的特征,并对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消费趋势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程虹教授点评指出,首先需对消费升级的概念进行界定,例如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等;其次需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比如消费总量数据和消费相对数据;此外,做学术需要有严肃的态度和责任心,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的分析、推理和表达能力。
    论坛最后,程虹教授对以上同学的汇报进行了整体性的点评。他指出,论文的每一句话都需要数据和文献的支撑,为此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进行论证。实证研究应有一个好的理论假设,搭配一个独特但具有一般性规律和价值的案例来检验。程虹教授强调硕士生们需培养价值观,学术研究应有价值创造,应对国家、行业发展真正有贡献,此外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最后,程虹教授以金凯德集团陈利新董事长的人生格言“努力到无能为力,奋斗到感动自己”勉励大家,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做价值的实践者;树立起勤奋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将价值创造的潜在平台转化成价值创造的红利。


(整理人:王楚)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54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