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5年第13期(总第194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5年5月19日
2015年5月15日,我院在会议室召开2015年第9期(总第173期)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研究室全体老师、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的主题为中国产品质量数据库建设方案和质量数据调查方法讨论。现将5月15日论坛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余凡老师汇报了“中国产品质量数据库”方案,“中国产品质量数据库”方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立项依据、国内外产品质量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建设目标和内容、可行性和建设步骤。余凡老师首先从产品质量的基本定义出发,分析了“中国产品质量数据库”应该围绕产品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以及影响产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因素构建。具体而言,“中国产品质量数据库”以产品质量的涵义为理论基础,通过与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协同,共同构建包括测度固有特性的产品质量检测子数据库,测度满足要求的消费者质量评价子数据库,测度产品流通的产品质量竞争力子数据库和测度外部环境的政府质量治理子数据库的四大子数据库。接着余凡老师分别汇报了“中国产品质量数据库”的立项依据、国内外产品质量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建设目标和内容、可行性和建设步骤。项目立项依据包括四个方面: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一手数据支撑,为政府制定科学的质量治理决策提供专业的数据支撑,为国家提升质量竞争力提供大数据支撑,为提高我国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提供平台支撑;国内外产品质量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包括国外数据库和国内数据库,国外数据库包括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Michigan Consumer Sentiment Index, MCSI)和RIETI数据库,国内数据库包括基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国研网”数据库,我国海关部门进出口数据库,出入境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库和北京大学的企业数据库;建设目标包括构建我国第一个反映全国产品质量的完整数据库,构建动态变动的产品质量数据库,对现有的与质量相关的数据库进行逻辑化整理,建设内容包括构建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子数据库,消费者质量评价子数据库,国家质量竞争力子数据库,政府质量治理子数据库;可行性包括质量院已经构建“中国宏观观测数据库”和“产品质量安全网络信息监测数据库”,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库构建经验,同时,我院是武汉大学、国家质检总局共建的研究院,政府质检部门也会大量的提供产品质量数据,另外,项目将由武汉大学牵头,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协同构建,充分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建设步骤包括确定人员、基础设施等硬件的投入,根据数据库的构建内容获取一手的调查数据,并全面整理产品质量等相关的数据。张继宏老师提出,可以从需要描述清楚各子数据库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子数据库的涵义和边界,也可以从产品质量测试的角度描述产品质量的逻辑关系。余红伟老师提出,首先需要描述清楚数据库的理论定位,可以从质量的基础定义入手,各子数据库可以从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别等角度划分,形成一个逻辑整体。许伟老师提出,四大子数据库可以以质量的基本定义为基础,产品质量检测子数据库对应产品质量固有特性,消费者质量评价子数据库对应产品质量满足要求,两者之间需要政府的质量治理子数据库和国家质量竞争力子数据库构建产品交易的外部环境。
罗连发老师介绍了2015年质量观测问卷的修改方案。2015年的调查问卷,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将主观问题的客观化,将主观指标融入到问卷设计中。总体的问卷分成了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消费者基本信息,即被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消费等个人特征的调查,基本信息部分在原有问卷的基础上做了细节上的优化;第二部分是整体质量评价指标设计,包括了对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的质量安全与质量满意的主观评价,共计25个问项;除此之外,还包括经济增长质量的调查,经济增长质量包括对物质福利、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三个方面,主要是调查了消费者对于这三个方面的客观评价,共计38个问题。整体质量评价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在2014年质量观测问项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精炼,保留了主体部分,在保证了质量观测科学性的同时,保证了质量评价的可持续性;第三部分是质量专题调查,包括了消费者的质量行为、质量信息的传递、质量需求等三个方面。第四部分是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对调查过程、调查完成情况等的调查。各位老师对问卷的内容与结构提出了修改意见,如应减少整体问题的题量,将现有的230题减为150左右为宜,提高问题的通俗性与可读性,减少抽象性的问题。随后,罗连发老师还就2015年的城市抽样方案进行了介绍,有两个方案:一是按省区抽样,省会城市为必选城市,然后按人均GDP的排序进行分层抽样;二是总体随机抽样,在全国进行若干城市的抽样,使得样本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按省区进行抽样有利于实现对不同省市的质量状况的评价和比较,而采用总体随机抽样则对全国更具有代表性。张继宏老师认为,随机抽样的方案取决于抽样的目的,如果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全国的代表性,可在全国的城市进行分层抽样,且样本量可大大减少;如果抽样是为了满足地区的排序,则可在每个省进行随机抽样,建议每个省选取5个城市为宜。其他各位老师也对这一抽样方案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整理人:余凡、罗连发、李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