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旭:中德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2-06-29     字号: [小] [中] [大]

摘  要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染色馒头”、“回炉面包”、“毒豆芽”、“瘦肉精”、“地沟油”等等食安全品问题接踵而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成为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源头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成长起来,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国社会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相应的社会体系没有随之建立,以道德为主要约束力的社会结构慢慢的被打破,诚信危机的爆发对食品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在我国食品饮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我国政府在食品小作坊的监管中,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但是,鉴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点多面广、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卫生环境较差、人员素质不高等等特点,目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仍然是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德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取得的成绩举目共睹,德国制造也是深入人心,但是,德国并非就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与德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比较,不仅可以学习德国政府在食品监管中的措施和办法,而且还能发现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本文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定义、特征、现状、规制、安全风险等几方面,对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德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出我国和德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定义特征;然后运用比较分析法并对其在特征和规制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后发现,中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安全风险的原因差异在于一个是人为的滥用食品添加剂,另一个是微生物、环境污染造成的安全问题。主动与被动是中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而这恰恰反映了我国社会诚信缺失到何种地步。
    中国与德国社会结构和人文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两种不同的信任模式:中国社会的信任是建立在血缘和伦理基础上的信任,德国社会的信任是契约和法律为基石的信任。超越了血缘与伦理之外的信任必将大打折扣,“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安全性影响对引导我们思考构建新的社会信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食品 小作坊 安全 风险 熟人社会 信任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43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