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视质量吗?
——一谈“质量时代”
发布时间:2014-11-14     字号: [小] [中] [大]
    在我国经济增长从“速度时代”转向“质量时代”的论文中,我明确提出:我国现有的质量体制阻碍了向“质量时代”的转变,要进入“质量时代”,就必须改革,“可以说,没有改革,就没有质量时代的到来”。
    我之所以做出这样明确的判断,其根本的理论逻辑就在于,“质量时代”的到来,在本质上就是要创造一个以“质量时代”相符合的质量管理制度,没有对现在制度的改革,“质量时代”就缺乏根本的制度载体。我最怕的就是将“质量时代”庸俗化,似乎“质量时代”就等于质量的世纪,质量就成了压倒一切的主题,好像不将质量提高到战略的高度,质量就得不到发展,质量管理部门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质量时代”的提法并不是说质量有多么重要,这个重要性在质量发展纲要以及相关的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都已经得到确认。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这些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提法,为何似乎总是离我们的预期甚远?是因为不重视吗?这些提法表现出极其重视,那为什么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呢?那一定是这背后有影响重视难以落实的原因。
    在这里,首先有必要搞清楚质量被重视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个内涵就在于,企业能够真正的将质量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战略,能够主动的去提升质量,具有创新质量的内生动力。质量成为企业和消费者的自觉,是内生的自愿性选择,而不是外来的强制性压力。所谓重视质量,就是要检验质量的主体是否真正的履行质量主体责任,这个主体主要就是企业,当然也包括消费者的质量素质和质量行为选择。最怕的是,将质量的重视停留在政府的层面,甚至停留在政府发文件、做号召的形式层面。“质量时代”是否能真正的到来,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市场的主体是否有质量自觉和规范的质量行为。
    用这个内涵来衡量质量是否被重视,我们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那就是首先判断企业是否真正做到了质量自觉?然后分析影响质量自觉的因素是什么?找到了这个因素,实际上我们就解决了质量没有被真正重视的原因,也才能寻找到进入“质量时代”的路径。
    我们来分析企业是否真正做得到了质量自觉?质量自觉的含义首先是反映在企业的普遍战略上,那就是看大多数企业是否真正将质量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简单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是将规模、速度、营销放在战略框的首选位置,质量最多也就是一个理念之一,甚至沦为泛泛而论的口号。其次,质量自觉就是企业的全体员工都有主动追求质量的行为范式,愿意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追求完美,而简单的观察就可以看到,这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第三,质量自觉就是要使企业不断追求质量创新,生产出远高于国家标准和同行业的高品质,不断满足消费者的质量需求。而市场上大量充斥的同质化产品,明白无误地在告诉我们,这个要求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还是太奢侈。因而结论就是,至少从企业这个角度来分析,企业的质量自觉还差得很远。
    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作为一个理性的企业,为何不能普遍的将质量自觉建立起来?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不解决这个问题,重视质量注定是句空话,而进入“质量时代”的路径也将变得异常艰难。
    要解答这一问题,在本文的开头实际上就给出了思考的思路,而要具体的分析,且听下回分析。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153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