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文化馆”在安徽合肥正式开馆。这个馆由安徽省质监局主办,安徽质检院建设,其内容设计则由武汉大学质量院完成。开馆之后,无论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还是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以及来自全国质检系统的领导,参观后都一致对该馆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个馆是我国首次将中国质量历史和质量文化,以专题展板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参观者对中国灿烂而悠久的质量历史有了更为真实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令参观者对中国质量与中国灿烂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真实的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强大与当时卓越的质量是密不可分的。质量强国也不再只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中国历史真实的记录。
听了这些评价之后,我作为 的一员深感骄傲和欣慰。作为内容设计者,我们的成果能被参观者认可,这便是对我们在设计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的最好回报。看着所设计的内容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不由回想起几个月前连夜工作的场景。记得6月份,我因安徽马鞍山市委的邀请去中心组讲课,抵达当晚,在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茶馆里,与安徽省质监局的朱琳局长探讨质量文化馆的创意。起初的设想中并没有中国质量文化馆,但当我将我们院多年来对质量文化的研究与朱琳局长等人交流后,得到他们的完全认同,并达成要尽快建设中国质量文化馆的共识。几天后,以朱局长为首的团队快速行动起来,专程邀请我院的专家团队赴合肥具体商讨相关事宜;2天后,他又专程赴 ,明确提出请 作为整个馆的内容设计方,并提出了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要求,即希望在两周,最多不超过3周的时间内完成整个馆的内容设计。而整个馆就定于9-10月开馆。在安徽方面的感染之下, 排除了诸多困难即刻行动,在当天配置了各方面的优秀专家,连夜入住宾馆进行封闭式的设计攻关。最后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今天大家所看到的“中国质量文化馆”的设计。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得到圆满完成,给了我们以下几点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专业的积累。整个馆的内容设计虽然看起来只用了两周的时间,实际上背后却是近7年的积累。 自成立之日,就将中国质量历史和质量文化的研究,作为重要的学科内容,在当时就已经组织了武汉大学知名的历史、文化和德国的研究专家,开展中国质量历史、质量文化和德国质量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将这些成果转化为专业的课程。同时,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 还拿出专项科研经费,积极开展中国质量历史和质量文化的研究,并与美国专家还就中美之间的质量行为的文化背景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而在中国特色质检体制的系统研究中,还专门对中国主要历史阶段的质量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开始构建中国质量史和质量文化的框架。正是有了这么多年的系统积累,才成就了中国质量文化馆的内容设计,看似短短两周的背后,实际上是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积累。
启示之二——人才的效应。中国质量文化馆设计的成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人才第一。我们这次的设计团队聚合了以中国质量史和质量文化研究方方面面的人才,有我们院长期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宋时磊老师,有专攻中国经济史的李唐老师,有系统研究中国不同历史阶段质量治理的陈昕洲博士,还有来自武汉大学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更好开展中国质量史和质量文化的研究,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院近几年陆续引进了一批专攻中国质量史和质量文化研究的年轻学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潜心研究和对专业的执着,才浇灌出今日的“中国质量文化馆”。
启示之三——平台的集聚。 的一个发展思路,就是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比平台更为重要。平台与单位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一个汇聚资源的世界,能吸引各种不同的资源与人才在此汇聚,从而产出1+1>2的效益;而单位则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它所有的资源只能在单位内的边界配置,而且这种配置的效益是边际递减的。而质量史的研究显然不能封闭进行,因为它的研究既涉及质量的研究,又涉及经济的研究、历史的研究、文化的研究,以及技术的研究。这样一个涉及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要封闭起来研究是根本不可能的,它会内在地要求汇聚各个不同学科的资源。好在质量院就是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汇聚了经济、管理、法律、历史、文化、公共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通过交叉、交融和交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开放平台,由此才催生出中国质量史和质量文化研究的成果。
当然,“中国质量文化馆”的开馆,只是我们院研究中国质量史和质量文化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还有更长的路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不过,好在我们已经找到了研究中国质量史和质量文化的正确路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院就会产出更有分量的中国质量史和质量文化的前沿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