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何以对足球无效?
——二谈“质量视角下的世界杯”
发布时间:2014-06-27     字号: [小] [中] [大]

    此次世界杯,中国人再一次成为落寞的看客。在奥运会上,中国近几届一直居于奖牌榜的前列。何以一个堂堂的奥运大国,却在足球运动上如此落后。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落后还在持续,甚至连泰国这样的足球队,中国都会大比分的败北。
    我们不重视足球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无论是政府的关注,还是足球主管部门的投入,以及足球联赛的资金,在世界上都可以说是领先的。尤其是我们政府主导下的举国体制,更是把足球抬到了各项运动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现实却一次又一次的让人失望,甚至让广大的球迷绝望。
    如果说足球的魅力来自于不确定性,那中国的足球是没有不确定性,因为它只有一个确定性的结果:输球,永远的输球。这就是中国足球没有魅力的原因,因为它只有失败的确定性,而没有不失败的不确定性。
    我们在其他运动领域屡试不爽的举国体制,为何在足球领域就失灵了呢?
    还是来看看足球运动真正的体制规律:第一,足球需要大量的注册足球人口。类似巴西这些国家注册的足球人口都在三百万以上,即使是日本和韩国也达到了一百万以上,而中国只有可怜的不足5万。足球之所以不可能靠举国体制获得成功,是因为举国体制的实质就是抓住几个运动精英,进行全部资源的强化投入,让这些人去获得冠军。足球则是一个真正的群众运动,必须在数以百万计的足球人群中,才能选拔出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顶尖足球精英。第二,足球运动的激励机制只能来自于市场,那就是来自于充分竞争的、不同层次的职业足球联赛。职业足球联赛就是一个商业行为,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都只能是市场主体。只有在这样充分竞争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运动员的职业足球精神,包括严格的自律,以及无情的市场淘汰机制。看一看我们的足球联赛,组织者是谁?实质上就是足球行政管理部门在操纵,这就是出现黑哨、假球的制度性原因。一个与足球无关的政府部门,却拥有决定商业性足球俱乐部生死的大权,怎么可能杜绝腐败,怎么可能会有公平竞争的足球环境?因而,你越重视,甚至重视到由行政来主导搞举国体制,就离足球的规律越远。只要行政主导不退出,中国足球就不可能真正发展,甚至连正常都谈不上。第三,足球的良性循环只能来自于观众的认可。有了观众的认可,就有了转播的收入,就有了运动员转会的收入,就有了广告的收入,就有了其他各种衍生收入,这样俱乐部才有良性循环,才有内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现在大量的俱乐部是靠什么生存?是靠地方政府把足球当“名片”,协调所谓的企业家来投入,然后政府用补贴、土地等其他方式来弥补企业投资俱乐部的亏空。这样的俱乐部能取悦观众吗?它所有经营的导向都是要取悦当地的行政权力。这样一种价值观悖离的经营方式,本末倒置,怎么能让足球真正地兴旺起来?应该说,中国的球迷是世界上最痴情的,但也是最痛苦的,他们所痴迷的足球,并没有真正地热爱他们。
    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清晰而简单的结论:中国足球不真正走向市场,就永远不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足球如此,质量可以例外吗?当然不能。质量的创新绝对不是管理出来的,而是试错出来的,没有无数市场主体的参与和试错,就绝对没有质量的发展。我国又有多少个市场主体,又有多少人群,真正是在行动上践行质量是生命的理念呢?很少,非常少!从一般性的观察就能得出这样的判断。我总是很奇怪,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明白,质量根本不可能靠管制,也就是靠极少数所谓聪明的质量天才,质量只能来自于无数市场主体的参与,这和足球注册人口是一个道理。同时,质量的创新一定是竞争出来的,管制越少,竞争越公平,质量水平一定越高,这在 的各种研究成果中是早已经被证明的常识。这和足球俱乐部竞争越充分,足球的发展质量越高是同一个道理。此外,质量只能来自于消费者的选择和评价,消费者一定会筛选出最优的质量供应者,这里面根本不需要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管制”,一个个普通的消费者才是质量最理性的最终选择者。
    足球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质量也同样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虽然领域不一样,规律却是一样的。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298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