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 正式发布了2013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其中一个主要的成果就是“珞珈质量指数”。在发布后,引起了全国各类媒体的极大关注,无论是传统的纸媒,还是网络媒体,都用非常大的篇幅做了报道,这其中“珞珈质量指数”是被传播最多的。尤其是很多省区的政府部门,纷纷索要地区的“珞珈质量指数”,包括具体的分析内容和与其他地方的比较。坦率的讲,社会的反应超过了我们院的预期,这表明了在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对质量状况的分析有着多么强烈的需求,特别是对数据化的表达。
那什么是“珞珈质量指数”呢?这是一个包括质量安全指数、质量满意指数、公民质量素质指数和质量公共服务指数共同加总,最终形成的反映一个地区质量状况的指标。构成这一指标的数据来源,就是面向消费者的调查。实际上,这个调查 已经是连续第二年进行,只不过今年我们在发布2013年中国质量状况时,将这些加总的数据给予了一个命名,那就是“珞珈质量指数”。
我们希望“珞珈质量指数”能够成为反映中国年度质量状况的权威评价,也能对比出不同省区的质量状况,并基于这些数据能够分析出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寻找更有针对性的质量对策和政策。所以,虽然投入非常巨大, 还是克服各种困难,将这项调查坚持下来。我们相信,任何科学都来自于试错,只有在不断的运行中,才能寻找到更科学的方法。这就是2013年的结果发布后,能够比2012年有更大反响的原因所在。当然,将 的这一指数冠之以“珞珈”的品牌,一是因为武大所在的珞珈山本身就是一个品牌,二是我们想寄托质量院人的追求,既然是在山上就要不断的攀登,包括对质量科学不断的超越。实际上,在4月18日发布“珞珈质量指数”的当晚,我们就开始了新的工作,包括对这一指数结构关联性的分析,特别是对基于“需求”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对固定调查样本的进一步优化,通过“中国质量调查网”的方式,面向互联网获取更多的质量调查信息和智能化处理。我们院的同事现在已经开始组织“武大质量创新学社”的学生成员,开展2014年的质量观测调查。
质量研究的学术进展,在我与陈川博士共同撰写的年度质量学术综述的论文中,已经很清楚的表明,大数据是重要的领域和方向。可以非常明确的讲,大数据的出现对质量研究是革命性的,将颠覆传统质量管理的一些模式和范式。比如,在传统质量管理研究中,固有特性对要求的满足,实际上是静态的、单一的,而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条件下,固有特性对要求的满足,已经可以直接的面向消费者,从对要求的满足提升到对需求的满足,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淘宝的“小额贷款”,实际上都是产品和服务的固有特性,直接满足了需求。传统质量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对“固有特性”的管理,而在大数据条件下,质量管理的本质已经转变为对“需求”的管理,这一转变的原因,就是来自于大数据的出现。掌握了大数据,就掌握了质量的未来,这已经不是一个预测,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实。
面对这样的前沿性进展, 在大数据领域已经做了5年多的积累,无论是基于互联网的质量监测平台的研发(深度网),还是珞珈质量指数的大规模调查,都是在大数据领域的探索。可以说,质量院在大数据领域的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我现在和我们院的几位同事,正在香港科技大学做为期半年的访问学者,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同仁共同研究的主题就是“质量大数据”。这两天和港科大同仁的交流,都是围绕着我们院的质量大数据展开,客观地说港科大在数据建模、文本分析和数据处理上有很大的优势,而我们 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大量的质量数据,这一点很被港科大的同仁所欣赏,也是我们双方有信心做出一些国际一流成果的原因。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我们双方一起把这些大数据研究好,真正使“珞珈质量指数”不仅成为中国质量评价的风向标,而且成为中国与世界质量比较的一个“大数据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