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这些年的质量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一条模仿和引进的道路,而且这种模仿和引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几乎就一直没变过,也就是国外有什么流行的体系,我们就采取拿来主义;国外有什么时髦的方法,我们也全盘接收。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三大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和欧盟各种质量体系、方法与监管手段。应该说,这样的引进为我国质量的快速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我国产品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但是,问题在于这种引进也存在非常严重的不足:首先,各种不同的方法和体系之间存在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因为管理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有很大差异,同一个企业同时用几种方法和体系,看起来挺时髦,但实际上却不能使这些方法和体系相容;其次,这些国外的舶来品,都是与这些国家的文化相关联的,这些硬的体系好引进,但是支撑这些硬体系背后的文化却不可能引进,这就导致表面上是在用这些体系,而往往成了一种形式;最后,最要命的是,中国虽然已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但迄今为止,却没有一套与大国地位相称的质量体系。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就是我们在质量上缺乏创新意识,只是一味地引进和模仿,而且现在已经习惯于这种路径依赖,更可怕的是还把这种方式沾沾自喜地当成与国际惯例接轨。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走质量创新的道路,而这条道路要走下去,却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
因为,质量创新就必须寻找创新的主体,这一主体既要有动力,还要有能力,并且还要可持续。在我看来,这个主体只能是市场中的企业。但是问题恰恰在这里,企业为什么要去创新呢?产品使用的标准都只能标明国家统一的规定,那创新不是没有收益吗?加之,政府又有那么多的质量管制规定,而且众多的企业,只要想去通过就都能实现,那企业又何必要去创新呢?看来,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首要的是政府要放权,除了基本安全之外,其他的有关质量的管制,统统都应该让市场去约束,让社会去治理,而不是错位到让政府成为创新的主体。
企业天生就有创新的欲望吗?也未必,一个企业熟悉了已有的质量性能,又能通过它去赚一份稳定的钱,那么他何必去冒险地创新呢?实际上,企业的创新在本质上都是被迫的,这种被迫的来源就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质量是固有特性满足需要的能力,这里的满足需要就是对消费者需求的实现。消费者的需求是变化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需求的变化更是实时的,加之需求的差异化,就使得企业的固有特性不可能一成不变,甚至如果需求变了,而固有特性的管理即使再好,都会离正确的目标愈行愈远。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即使是摩托罗拉这样获得美国总统质量奖的企业,也同样会被市场抛弃。所以,要质量创新,最重要的前提是要保护好消费者的质量需求,让消费者的质量需求能够充分的、自由的迸发。
消费者确实是企业质量创新的前提,但非常残酷的是,消费者既是一个个的个体,并不能表达对质量的统一需求,又是对产品不专业的人员,不可能直接推动企业质量的创新轨迹。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看来需要引进一个专业的主体,来告诉企业消费者希望产品的固有特性达到什么样的需求,这就是质量技术机构的作用。然而问题又来了,这些质量技术机构为什么要干这些活呢?答案还是利益,这些机构能因为这些服务获得收入,才有动力去提供。因而,技术机构的竞争和市场化,就成为质量创新的必然需求。如果技术机构都是行政机关的附属,他怎么可能有内在的动力去提供这些质量创新的需求呢?
问了这么多问题,答案实际上就是:质量创新由市场主体发动,市场主体有三类:企业、消费者和质量服务中介组织。
最后的结论就是:要想质量创新,就让市场去发挥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