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起中国质量来都痛心疾首,尤其是和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与地区的质量比起来,更是认为国外的月亮就是要圆得多,甚至认为德国等国家的质量就像神话,从来不会有什么质量问题的出现,在我们国家的大众媒体的报道中,对德国产品的质量,基本上是一片赞歌。难道国外的质量真的有如此之神吗?当然不是。我们来看一些数据:德国在1999年发生了高铁脱轨事件,一次死亡近百人;比利时在1999年发生“毒可乐事件”, 120人(其中有40人是学生)因饮用了包装瓶内有二氧化碳的可口可乐后而中毒;美国每年因为食品而发生感染的人数都以千万计,几千人并因此而死亡;还有日本在前几年发生的严重的丰田汽车“刹车门”质量安全事件……实际上,国外的质量管理者和消费者,他们从来不认为在他们国家有什么质量神话。所谓没有质量安全问题的质量“神话”,其实都只是我们人为制造出来的,并不存在真正的“神话”。

“马肉风波”波及国家
远的不说,我们就来看一看正在欧洲发酵的“马肉风波”事件,也就是用马肉冒充牛肉欺骗消费者,几乎使整个欧洲都被沦陷,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德国与罗马利亚,西欧、东欧和中欧无一幸免。受此影响,美国也发现在超市里面销售的鱼肉产品,几乎70%都存在标签作假,用低等级的产品冒充高等级的产品,而且这一问题也是美国行业内多年存在的普遍现象。面对欧洲的“马肉风波”,再加上美国的鱼肉假标签事件,我们发现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那就是,这些国家的生产者也有很多不讲诚信,也在制假售假,包括德国在“马肉风波”中,牵连暴露出来的鸡蛋标签也存在作假。
看到上面的这些事实,我们当然没必要幸灾乐祸,我们只是从欧洲和美国的现实得出一个事实,那就是,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情感和道德要求问题,它是一个全人类所必须面对的风险问题。我们只能尽量去降低这个风险,而绝对不可能让质量安全为零,而去人为地制造质量安全的神话。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欧洲的质量安全法律要比我国健全得多,企业的诚信意识也要强得多,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在这些国家就没有企业去铤而走险造假,也绝不等于他们的政府就能够保证所有上市的产品都没有质量问题。我们说,质量安全只有风险的大小,绝对不存在没有的问题。我们且先不谈其他原因,先来看看政府设立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目的,它也只是为了防范和减少质量安全的风险,而绝对不是消灭质量安全风险。我们很多人经常振振有词地说,设立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目的就是要这些部门去帮消费者把关,使得市场上没有不安全和不合格的产品,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监管效果,那设立这个部门的意义何在呢?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比如,各国都设立有警察部门,难道这设立的目的就完全只是为了消灭各国的犯罪现象吗?恐怕不是的,因为如果用这个标准作为衡量各国警察部门合格的标准,那恐怕全世界的警察部门都是不合格的,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犯罪现象是完全被消灭的,各国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犯罪分子,存在着各类犯罪现象。实际上,警察部门最大的作用,在于减少了犯罪现象,并对犯罪分子进行打击,而不是百分百地消灭犯罪现象。所以,同样的道理,质量安全监管的目的也就是在于减少各国质量安全的风险,并对质量安全的制造者予以打击。如果我们不能科学地界定质量监管部门的定位,那就会使这些部门出现错位,更严重的是介入市场的越位,而这种错位和越位,不仅不会使质量安全风险变得更小,反而会变得更大。面对欧洲的“马肉风波”,我们不要害怕和感到绝望,它其实只是人类与质量安全风险的一个正常博弈,人类会从“马肉风波”中变得更为聪明,并在以后学会更好地预防类似的事件的发生。
接下来我们就来进一步揭开国外质量“神话”的面纱,看一看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质量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提到过美国的质量发展经历了一个“进步主义时代”,当时的美国质量问题非常严重,引起国民的强烈不满。我们在这里就来看看美国当时揭露质量问题的代表著作。,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这本书在1906年2月面世,书中描述了作者在芝加哥的一家肉联厂和工人们一起生活七周,所亲眼目睹和听说的令人咋舌的故事。
辛克莱在书中对当时美国屠宰场中肮脏不堪的场面描述道:“从腌肉车间里取出的猪肉常常发酸,就搓上苏打粉,去掉酸臭味,经过化学处理,需要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就能有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然后卖到自助午餐柜台上去……凡是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道,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香肠是最可怕的:肉仓里肉就丢在地下,和垃圾、锯沫混在一起,一任工人在上面践踏,吐痰,留下成亿的肺结核细菌……”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读到以上的文字时,恶心呕吐,并且将自己正在吃的香肠通通扔出窗外,大叫着“我中毒了”。美国国会在看到此书之后,对该行业进行了一次市场调查,而调查的结果也再次证实了书中所讲的真实性,甚至真实的情况,比书中的描述还令人瞠目。据1994年美国官方发布的一个新闻报道,美国农业科学与技术部门召集的一个特别小组的调查显示,当时美国因食物而导致疾病的人数平均为每年三千三百万。
以上的描述似乎和我们对国外产品质量的普遍印象完全不相符。特别是在中国频频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之后,越来越越多的国人纷纷转向从国外抢购产品,以寻求所谓的优良的产品品质和相对安全,因为他们认为,国外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高,故其产品的质量自然也就比国内的好。然而,就在这些人热衷从国外购买产品,并庆幸自己找到了可以保障生命安全的“安全食品”之时,他们可能万万没想到,国外的产品也有这么一段令人瞠目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让这些人崇拜和信任的质量安全国家,他们的质量问题不只在过去存在,即使在今天,也同样存在。我们通过各大媒体可以看到那些被世界公认产品质量好的国家,也频频曝出质量安全问题。例如,2008年日本的“毒大米”事件,日本米粉加工销售企业“三笠食品”公司,被发现将含有超标的黄曲霉毒素及杀虫剂甲胺磷的工业用大米伪装成食用米,卖给了酒厂、学校、医院等370家单位;2010年加利福尼亚州多个地区的消费者因食用了艾奥瓦州一家食品公司生产的疑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鸡蛋,从而暴发了沙门氏菌病疫情,对社会造成了巨大不良影响。诸如此类的质量问题,我们在这里远远列举不完。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的进程和历史,我们发现,在中国目前发生的质量状况,在其他国家也曾出现,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即便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质量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好的,也是经历了一个由乱到治的长期发展过程,而且即使是在今天,也同样存在着质量安全问题。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其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无论我们人类主观上做多大的努力,创造多少条件,都不可能彻底消灭市场上出现的质量安全风险,更不可能使社会上的质量安全事件消灭为零。换言之,即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100%的高质量和零风险,质量安全的零风险只是人类编造的一个“神话”。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出现了欧洲这次的“马肉风波”事件。
“马肉风波”告诉我们,质量风险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是永远不能被消灭的现实,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质量,而不能一味地炒作,甚至故意在网上传播一些子虚乌有的质量问题,错误引导民众的正确质量观。质量安全风险确实很吸引眼球,所以我们的媒体也特别喜欢报道此类问题,只要一发现社会上爆料出一些质量问题,我们的媒体们就纷纷开始大肆报道,而不管这个现象是真是假,更不管他们的报道是否夸大了事实的真相。当然,我们说,媒体的公开报道,是质量监管绝对不可缺少的社会性力量,但是,质量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领域,其中很多质量问题需要我们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甚至是实实在在的检验数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比如,很多媒体报道经常提到添加剂,他们似乎认为,食品中只要有添加剂就是危险的,只要有一点超标就对人体会产生致命的伤害。但实际上,没有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也养不活全球这么多人口,添加剂是一个风险值的概念,只有那些长期严重超过风险值的添加,才会对人体产生健康伤害问题,很多在风险范围内的添加,实际上都是正常的,有很多还是有益的,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般严重。我们说,媒体发现了质量问题,应该及时公开报道,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咨询一下相应的专业人士、应该更多地去了解相关的客观数据呢,从而对事件做出理性的认识之后再客观报道呢?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这是我们国家的消费者、媒体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政府有义务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的质量专业知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