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企业非常喜欢搞战略,各种战略理论非常时髦。的确,中国今天的市场竞争就是全球化的,除了极少数带有垄断性的行业外,几乎在任何一个产品领域,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甚至有时候可以称得上是“惨烈”。
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最通行的战略,一言以蔽之,就是价格战。几乎所有的企业,只要一讨论竞争,那就一定是要怪罪自己的价格太高,认为战胜对手,就一定要比对手的价格更低。如果你问企业家,中国的质量为什么会有问题,他们一定会告诉你,产品的价格如此低,根本就没有利润可言,那我们在生产产品时当然就无法顾及质量了。实际上,由于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其低价的竞争战略使国际上的一些企业也非常头疼,因为在大部分产品领域,中国的企业都可以拿出比他们低很多的价格。以前,国际上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依靠的是他们的产品创新,但因为中国企业的超强的“模仿力”,加上低价的优势,使得国际企业通过产品的创新获得的高利润的周期越来越短,以至于现在全球很多企业不得进入到低价竞争的战略领域,当前在欧洲发生的“马肉风波”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就与连锁超市的同质化,并进而导致的低价竞争有很大关系。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在全球化的时代如果所有企业都实行价格竞争的战略,那创新的前期投入和风险,还有哪个企业愿意去承受呢?价格战其实就是一条不能回头的死路,因为你这个企业能打价格战,那别的企业也可以打价格战,如此轮番地打下去,只会使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使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甚至根本就没有利润。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企业打价格战,的确还有一定的优势,但到了今天,我国那些大部分打价格战的企业,实际上已经打不下去了。我们说,全球价格战打得最经典的行业当数出口加工行业,也就是那些为国际品牌做代工的行业。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再加上其他社会成本的不断推高,我国的廉价生产成本相较于越南等国家而言,已经不再具备明显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昔日那些在中国寻找代工厂家的国际品牌,一夜之间就将他们的代工业务转到了那些成本更低的国家。我们说,那些很多靠低价竞争的企业,其实依靠的就是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享受的就是“人口红利”,而近几年来,我国的普通劳动力成本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加,招工难已经成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遍难题,虽然不能说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但是“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靠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对中国企业来说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我们再不转型升级,就只有关门一条路。
中国企业家与美国企业家的出身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美国,无论是上世纪初的福特,还是已经去世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以及微软的比尔•盖茨,他们的出身都是工程师,他们热衷的就是做出好的产品,而中国的企业家中间很多是搞营销出身的。在我们的家长眼里,如果自己的小孩被招入为某大学的工科生,其家长往往会非常担心,因为在家长的心目中,学工科,那毕业之后就是进工厂,是没有前途的,而相反那些金融、管理和营销等商科类的专业却很有前途。而在我们企业家看来,决定一个企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营销,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成天忙的都是各种策划,想着依靠创意的“点子”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说,可能再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如此莫名其妙的营销方法,各种天花乱坠的商品吹嘘充斥着堂堂的官方电视和报纸。所以在我们的企业中,最有地位的不是那些搞产品的人,而是那些搞营销的人。可以说,营销至上是基于低价竞争之后,广泛的流传于我们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基本战略。
古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话绝对是真理,你看那些卖得畅销的酒,绝对不是因为它的营销做得有多好,有多么会忽悠,而是因为他们的产品质量经得住市场的长期检验。如果你的产品不好,即使短期内买家们可能会被商家所忽悠,但从长期来看,要想让消费者长期购买你的产品,那只能是你的产品本身非常优秀,而营销本身是绝对不能替代产品的价值,说得更本质一点,营销只是实现价值的一个过程,而绝对不等于产品价值本身,虽然营销也可以提升产品的价值,但是它绝对不能代替产品的价值。我们看过很多昙花一现的企业,这些企业在营销上可谓非常地成功,甚至有些营销手法都被誉之为经典,诸如珠宝手机、标王白酒和救命保健品等等,但是这些企业就和他们的产品一样,似乎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实际上,将营销当成企业的基本战略,与实行低成本战略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基于离开产品本身的推广方面的竞争,是将消费者看成只是一味想占便宜的势利之徒,而根本忘记了消费者是要用同样的价格购买更好的产品,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当然,相较之于以上直接低价竞争的企业,还有一些企业就要高端得多,因为他们走的是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路子。在当前,自主创新几乎成了企业战略的绝对真理,只要谈到技术开发,只要是搞高科技,我们说这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好像就是对的。目前,我们国家整个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们可以看一看在世界产品创新的领域,我们的贡献与这些数据是否相匹配。真正的技术战略,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前期的大规模投入,而且由于技术创新的高风险,这些投入很容易变为沉没成本,也就是血本无归,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只有那些大型企业能依靠自己的销售规模才可能实施这样的技术创新战略,而对于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并不具备实现技术创新战略的能力。
既然低价格战略走到了尽头,营销战略也只能昙花一现,技术战略对大部分企业又不太靠谱,这就让我们很多企业感到非常地沉重,因为在他们面前,无论是选择成本领先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似乎都没有什么很好的前途。于是,在对发展战略手足无措的压力之下,很多企业开始选择了一些非常变异的发展方式,那就是偷工减料。这些企业认为,既然各种道路都行不通,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他们下意识就选择了偷工减料,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很多人将我们现在的企业不讲诚信,归结为是文化的缺失,但我们以上的分析就证明了如果将不诚信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社会文化的缺失,其实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如果仅靠文化就能解决,那为什么在一直被我们所赞誉的国外文化环境下,也依然出现了美国在超市里面销售的鱼肉制品普遍作假的行为呢?所以,我们说这个问题实际上有着更加现实的利益驱动,那就是在一个低价格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已经没有成本降低的空间,它又要获得生存并实现获利,降低质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去做的选择。
所以,当我们讨论中国企业不讲诚信的时候,实际上还应该做更深层的思考,要考虑不讲诚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仅仅是文化吗?当然这个回答永远是正确的,但在文化之外,最为现实的因素就是竞争环境的恶劣,当然这种竞争环境有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些影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失误,他们并没有搞清楚一些基本面的问题:一个企业到底应该干什么?企业生存的核心价值到底在哪里?消费者到底因何购买你的产品,特别在商品过剩的时代,消费者挑选产品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其实,企业生产者只要到市场上去看一下,就会很清楚地知道,即使是在同样的低价格比较下,消费者也会选择那些质量更好的产品,一个企业最该做的就是生产优质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就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核心价值。决定一个企业最基本的战略,就是那种永远不变的东西,那就是要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优质产品。无论是成本领先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企业必须生产更为优质的产品。即使是在同质化的竞争中,也会有差异化,这其中最重要的差异化因素,就是你的产品质量比其他的产品要更好。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给出中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战略失误,那就是没有实行质量领先的战略,而这才是导致我们国家企业没有诚信,生产劣质产品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解决企业的战略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很多企业不讲诚信,不生产优质产品的问题。在很多企业都没有清晰的发展战略的现实下,中国的产品质量问题实际上就是企业错误选择的结果,这与政府是否加强监管,以及企业的违法成本是否太低没有更多的关系,因为是企业犯的错,甚至可以说是企业主动地不断地在犯错,你却指望依靠政府处罚力度的加大,就能解决企业自身的战略问题,那无异于是看准了病,却下错了药。所以,要解决中国的质量问题,就必须解决中国企业不诚信的问题,而要解决中国企业不诚信的问题,就必须解决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正确选择的问题,这才是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