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众汽车尾气排放造假事件,成了近期国际和国内关注的爆炸性新闻。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无非是德国制造神话的破灭,以及对大众汽车集团的万般不解,特别是美国和欧盟等其他国家政府已经开始的严厉处罚,当然也有资本市场上大众汽车及其他汽车企业股票的暴跌等等。
实际上,以上的这些解读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就以德国制造而言,我在5年前就说过没有神话,质量问题或企业的造假本来就是人性使然,只要有合适的制度环境,企业就一定会做出这样的制度选择。即使是有德国制造这样的土壤,也必然会有大众汽车造假的发生。
像大众汽车这样的巨无霸企业,其经济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国家,众多的分、子公司使得总部的代理链变得无限的漫长,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已经不是总部所能控制的。加之资本市场天然的短视,所以以这样的造假来取得政府排放检测与资本市场对利润要求的平衡,就再自然不过了。
我们现在需要了解的是,这件事情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也就是说丑闻是怎样被揭开的?
出人意料的是,这件丑闻是从一个极其高尚的目标开始的。清洁交通活动家彼得•莫克和约翰•杰曼,发现美国已经解决了汽车“肮脏”燃料的难题,因为在美国销售的大众汽车,都毫不费力地通过了政府的污染检测,要知道美国的标准要比欧盟严厉的多。于是,他们两位开始了一项公益性极强的远程旅行,将一系列包括大众汽车在内的通过了政府检测的系列车型,从美国的圣迭戈长驱两千多公里开到西雅图,就是要向欧盟证明汽车使用降低排放量的技术,不会影响汽车本身的性能。
但是,一部狗血剧却在此时开始上演。当他们完成了这段行程,拿到了实际行驶中的排放检测结果时,却发现大众品牌的汽车排出了达到危险水平的有毒物质,相当于通过政府实验室检测法定标准的35倍!
也就是说,大众汽车并未生产出达到美国政府标准的清洁汽车,而是利用一款软件,在实施检测时开启烟气净化技术,而在行驶中则烟气净化技术被关闭。
随后的故事就是老生常谈了,大众汽车公司当然会批评这两人不专业,称其提供的数字是软件故障导致的结果,只要召回就能很容易地得到修复,并声称只有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结果并不难预料,在9月初,大众汽车正式承认是公司故意造假,导致清洁排放的虚假检测结果。
这段故事听起来似乎缺乏耸人听闻的内幕,更不是什么强大监管的结果,也没有多少专业色彩,充其量只是两位汽车环保的社会公益人士做的一个出发点为大众汽车做宣传的活动,最后的结果甚至都带有些许喜剧的色彩。
一件震惊世界的“尾气门”事件,却是被2位汽车圈外的普通人所发现。
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一点都不例外,只要翻翻全世界所有的质量安全事件的案例,你就会发现:95%以上的质量安全事件,都是被普通的消费者所发现的。
规律就是规律,所有高大上的理论,无论说的多么天花乱坠,都要接受常识的检验。在质量安全领域的常识就是:只有普通的消费者,才是质量安全最终的真正发现者。
德国的大众汽车是如此,我国的三鹿奶粉是如此,美国的花生酱事件也是如此。无一例外,都是来自于消费者的发现。
其实,这一逻辑非常简单,指望靠诚信祈祷企业不做假根本就不靠谱,以为政府有能力监管所有的质量风险更是奢望。但是,无论企业有多么自以为聪明,其产品最终是要被广大的消费者大众所使用,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数以千万甚至上亿的消费者,一定能够发现企业的质量造假。
因而,大众汽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质量监管最核心、最本质的是要发挥消费者的作用,让大众成为质量监管的主体。不按这个规律来办,任何其他的努力都不可能在质量监管上取得真正的实效。
正所谓,大众的还是要归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