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用行动撑起中国质量发展的脊梁
——第二届“中国王力杯”好质量奖获奖单位案例分享
发布时间:2017-01-21     字号: [小] [中] [大]

    第二届“中国王力杯”好质量奖日前揭晓,众泰控股集团、京山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治理官郑俊芳女士分别获得 “好质量奖”的企业奖、质量公共服务奖、质量社会组织奖、质量技术机构奖和质量公民奖。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只要用心做质量,就能赢得市场与消费者的尊重与认可,向世界发出中国好质量的声音。


中国民营企业质量创新型发展的典范——众泰汽车

  众泰汽车以模仿式创新起步,通过对技术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对成本不断进行节约,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企业质量创新之路,实现了民营汽车自主品牌的逆袭。这种依靠质量创新实践所形成的发展模式,使众泰汽车在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整体增长趋缓的严峻形势下实现了逆势的超速增长。2014年全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增长仅4.1%,而众泰汽车的增长率则高达23.8%;2015年全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增长15.3%,而众泰汽车则增长33.8%;2016年1-10月,众泰汽车累计销量突破26万辆,同比增长高达60%,增长率进一步扩大。

  众泰汽车始终坚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扎实有效地推进质量创新实践。通过大力从国外引进成熟的车型与技术,锻造了企业的再创新能力,节约了研发时间与成本,切中了更多普通消费者的真切需求;通过实施“一机两翼”平台化战略,建立了高标准化的供应商和务实高效的经销商体系,使得全过程的产品质量均受到系统化的标准规范;通过开创“口碑+体验”的营销模式,塑造了质量信号的市场化传递机制,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并乐于购买自己的产品;通过推进“机器换人”战略,实现车间全自动化,使生产的各个环节精准到位,保证了生产质量;启动“提升渠道质量,打造五星服务”等多项举措,建设并完善“五星服务体系”的售后标准,提供“私人管家和定制式”贴心服务,保障了售后质量。
  众泰汽车虽然出身于草根,却始终以客户需求为根本,以质量创新求发展,通过系统性地质量创新实践逐步打造出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开启了民营汽车自主品牌的逆袭之路。众泰汽车获奖的意义在于:它的质量经历为经济新常态下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中国民营企业树立起了质量创新型发展的典范。


从“多输”转向“多赢”的质量改革——京山公共检验检测中心

  湖北京山,以一县之力,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区域内大多数检验检测机构的实质性整合,完全实现了“管办分离”,将原来分属于各个不同职能部门的检测职能转化为政府购买。对企业而言,能够“进一家门,检百样货”,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对监管部门而言,检测能力的提升支撑了监管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对检测机构自身而言,实现了与监管部门的脱钩,为其品牌和信用的打造走出了最为重要的一步。京山县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为我国政府所属的质量技术机构改革事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现实范本。
  一、 体现了勇于拿自己利益开刀的改革勇气
  检验检测机构一般属于具有执法职能的行政部门,而其提供的服务需要向企业收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政府的财源。作为改革者的京山县委县政府意识到,以这种方式存在的技术机构存在着极大弊端。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由于技术力量有限,难以有效地支撑执法;对于企业来说,往往要为一个检验项目跑多个部门,耗时费力;对检验机构来说,业务量少,设备利用率低,发展能力低下。面对这样一种“多输”的困境,京山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尽快改革,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最终将原来分属于8个部门的9家检验检测机构在职能、人员、设备实现了整合。改革将有技术机构的检验职能完全剥离,与行政单位脱钩,实现“管办分离”。原来由企业负担的检验费用全部取消,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出1000万元用于中心日常运营与发展。原有政府所属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多输”困局得到了根本改变。这一切都来自于京山的改革者一开始就意识到,当前的改革不可能是帕累托改进,必须有舍弃自身利益的勇气,才可能成功。
  二、 树立了地方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可学可做之榜样
  检验检测机构改革的困难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协调各个部门太难;二是原有利益难以撼动;三是新机构难以独立发展。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不突破,都会让改革止步不前。京山改革在以上三个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现实经验。其一,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县委、县政府主导推动,将改革列入政府年度重点完成的创新工程,使其上升到关系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度,从而解决了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其二,改革总体上遵循“不动存量,改变增量”的思路,原有隶属于各部门的行政、执法的人和事不变,而涉及检验的人和事整体转移到新成立的中心,事业性质不变,中心本身也成为一个正科级事业单位,新增加的人员、经费由县财政统一支出,尽可能地减少了改革阻力;其三,对于新成立的中心,由政府公共财政全额为其提供事业发展经费,待其形成品牌信用之后,再逐步退出,解决了机构改革以后难以生存的问题。
  三、 探索了政府所属检验检测机构独立发展之道路
  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本质属性是以生产性服务业形式存在的市场主体,但由于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发展的历史原因,要将其一步到位转变为市场化的企业,在实践中有很大困难。京山改革为检验检测机构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道路,那就是先第三方化,待其信用和品牌成熟以后再市场化。新成立的京山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在性质上仍定位于“公共机构”,改革的第一步是与监管部门脱钩,成为独立部门。经过2年多的发展,该中心不断提升技术能力,积累品牌信用,不仅在京山的企业中显著提升了影响力,还迅速向周边地市辐射,在包装机械产品、精密铸造产品检验等领域初步形成了区域性品牌优势。在未来的五年的发展规划中,中心明确提出了要向市场化和社会化转型的目标,并着手引入外部先进资源,从技术水平和品牌信用等方面提升中心发展能力。
  京山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其影响不止在于一县,也不止在于一省,对于全国2万多家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发展,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样本,也为处在观望的改革者提供了巨大正能量。


中国“比较试验”的开拓者——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案例分析

  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致力于弥合当前中国市场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裂缝、改善质量信息供给,其诞生与发展,开启了中国消费者社会组织开展比较试验的新时代。通过借鉴德国检验基金会和美国消费者联盟等消费者社会组织的成熟经验,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建立科学的实验体系,基于消费者的立场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进行比较测试,为消费者提供独立、客观和公正产品质量信息。
  一、以比较试验为大众提供更科学的消费依据
  商品同质化、低质化严重,消费者难以判断优劣并有效做出购买决策,这是当前中国消费市场的最大痛点。自成立以来,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依循消费者的迫切需求,比照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标准,在食品、家居家装和电子电器等领域开展比较试验,通过提供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比较实验”数据,划分质量等级。用多维度数据告诉消费者,哪个商品可以得80分,哪个商品可以得90分。这样,彻底打破了以往只能用60分上下来区分合格与不合格产品的模糊评判,全面准确地传递产品质量信息。以此为基础,再结合从国际比较试验组织中翻译和引介适合中国国情的比较试验结果,使中国消费者有了全新的区分产品质量的权威科学依据,便利广大消费者选购更高质量的产品。
  二、驱动企业由“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优质不能优价,是当前中国企业沉沦于恶性的“价格竞争”,质量创新动力却越发不足的根本原因。作为与商品交易的各市场主体没有经济利益关系的第三方社会组织,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通过比较试验,告诉消费者商品的质量与其价格是否相符,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选择从比较价格转变为比较质量,潜移默化地转变消费观念,以对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权利的更好保护,驱动企业转向“以质取胜”。同时,以“品质消费、好人举手”活动为载体,企业也可以通过自我声明产品质量是否达到国际一流标准,在比较试验的平台和程序机制下主动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和品质挑战,充分发挥消费者的制衡作用激励企业转向“质量竞争”。
    三、促进品质升级助力我国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提高产品质量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根本动力。以移动电源行业为例,虽然中国厂商始终占据全球产量份额的90%以上,但一直以来受限于没有第三方权威机构公布该类产品的比较测试信息,优质的移动电源产品难以用更高价格作为质量信号,造成了移动电源行业混乱无序的竞争格局。在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对这种产品开展比较试验并向社会公布评分之后,综合得分前六位的移动电源品牌销量都得到了提升。据初步测算,直接促进这些移动电源厂商所在地区的产值增加了近20亿元。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通过开展比较试验,并联合相关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制定和发布国际先进水平的好品质团体标准,以比较试验为平台,形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互利的品质消费生态圈,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度契合了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方向。


中国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发展的示范者——中国检验认证集团

  中检集团是我国目前唯一拥有多家海外分支机构的国有质量服务技术机构,共有海外分支机构31家,自有实验室70家、签约实验室250多家。集团运营网络遍布全球重要工业区、港口、城市及货物集散地,基本覆盖了我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和贸易伙伴。并且中检集团是国际认证联盟(IQNET)、国际电工委员会(IECEE)等多个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正式成员。经过多年的国际市场拓展,中检集团获得了多国政府业务授权,是印尼政府指定的全球进口废料原料装船前检验提供商,泰国政府唯一指定的大米收购检验服务商,肯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的进口产品装船前检验指定机构;并最终于2016年初获准成为国际检验机构联盟(IFIA)的准会员(A2级别),实现我国在IFIA会员中零突破,将其全球化发展的水平和层次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一、走出我国质量技术机构市场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质量技术机构最为重要的是市场信用,也就是要能够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这种信用的建立需要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而由于我国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大多产生于政府所属的技术机构,依靠政府指定的业务就能够维持生存。因而,大量的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并没有市场竞争的意识,也没有真正的质量信用提供能力。中检集团的成立,就是按照国际贸易惯例,对接国际市场的产物。2007年,集团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机构进行了重组合并。集团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经营层的现代治理结构,形成了一整套适用的集团化企业管理制度。中检集团通过市场化的并购手段,将大量事业单位性质的质量技术服务机构转变为企业性质,其国内外分子公司从2002年的不到100家,增长到当前的300多家。中检集团的市场化发展之路,不仅使其本身的信用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更为我国当前2万多家小而散的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
  二、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信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大国,必然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质量技术服务机构,才能在出口中赢得更多的质量话语权。同时,质量技术机构的规模和网络的大小,本身就是其信用能力最为重要的信号之一。
    中检集团提出要打造中国民族检验品牌。根据这一奋斗目标,集团所属的英文品牌“CCIC”(China Certification & Inspection (Group) Co. Ltd),“CQC”(China Quality Certification Centre),已在23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成功注册,46个国家及地区的知识产权组织已部分核准了集团公司的注册申请,获得了国际认证联盟(IQNet)内34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成员机构采信互认。2011年,当我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双汇集团,面临“瘦肉精”添加的风波时,所采取的重要对策之一,就是邀请中检集团作为双汇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帮助证明自身产品质量未来的安全性和可信性。只要将我国大量的有实验室和技术设备的检测技术机构重组给中检集团,就将使这些机构获得最稀缺的品牌能力。
    由于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检集团最终于2016年初获准成为国际检验机构联盟(IFIA)的准会员(A2级别),实现我国在IFIA会员中0的突破,将其全球化发展的水平和层次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中检集团的全球服务能力形成,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由中国本土第三方机构所提供的信用认证,为“中国制造”以更高质量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检集团积极创新面向消费者服务新模式
    质量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最终的目的是要能够促进厂商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安全、更高品质的产品。当前我国消费者最大的痛点就在于,难以方便地获得可靠的质量信息。基于这一认识,中检集团积极地创新服务供给,大力提升其面向消费者服务的能力。中检集团全国率先启动电子商务质检业务,开设特色“质检网店”,推出了包括售前检测、维权鉴定、资证审核等超过200多项线上质检服务,并连续六届被阿里巴巴评为“最佳质检类服务商”,成为电子商务品控质检第三方服务市场的标杆。与此同时,中检集团正在牵头研究我国首个开放性质检服务互联网平台,将大量质量技术服务从线下整合到线上,届时大力提升消费者对于第三方质量技术服务的可获得性。


世界最大网购平台“假货猎人”——郑俊芳

  阿里巴巴,世界上体量最大的超级购物平台,零售业的巨无霸和电商帝国,年交易额超过3万亿元,超过泰国的GDP总量 。然而,依靠网络起家、低价竞争崛起的阿里巴巴,假货与之如影相随,它被视为“恶名市场”。
  一名女性怀揣理想主义情怀,放弃毕马威资深合伙人身份和可观的收入,选择充满深沉原罪感的阿里巴巴,新晋为第34位合伙人,只是为了在退休后不后悔,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参与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做出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贡献。
  面对侵权、假货、信用炒作等中国质量领域最棘手的问题,她知难而上,担纲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以追求极致之精神,狩猎平台上所藏匿的假货,致力于成为网购环境的看门人和清道夫。她一改生活中的平易近人,以敏锐嗅觉和综合手段,对假货下手无情,甘做“灭绝师太”,开启阿里打假元年,只为这个超级市场重新赢得全球尊重。
  一、四维打假:大数据净化网购环境
  “假货”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中国电商的一根“软肋”,也是目前中国质量领域一颗难以根治的“毒瘤”。2011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淘宝网列于“恶名市场”,2014年阿里巴巴美国上市,饱受平台假货的质疑,这让阿里人如鲠在喉。2015年12月,阿里巴巴组建平台治理部,新晋合伙人郑俊芳出任首席平台治理官,负责电商平台的规则、知识产权保护、打假、打击信用炒作等管理事宜。她带领2000多名全职员工、5000名社会志愿者的团队,开启“大数据四维”打假模式,打造“线上追踪”“线下定位”“权利人共建”“24小时全年无休”的四维打假系统。四维打假系统实现每秒分析数据1亿次,一天分析8.64万亿次,锻就对海量商品信息实时跟踪和及时处理能力,成功拦截了1.2亿余件涉假商品信息。四维打假模式使得阿里2015年一年的打假数量,超过过去线下各种打假活动30年的总和,“同人”数据模型成功帮助阿里巴巴避免牵涉到“祥鹏恒业”等大批量售卖假奢侈品案件。2015年全年,主动发现并拦截的涉假商品量,是品牌权利人投诉后删除的商品量的8倍,在侵权识别技术快速升级后, 2016年已达20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评估报告称,截至2016年8月底的12个月内,主动撤下超过3.8亿个产品页面,关闭约18万个淘宝店,“三局出击”等惩罚政策收到良好效果。
  二、合作联动:线下助力质量共治
  郑俊芳启动的不仅仅是打假阿里队,也是网购领域的打假中国队。这意味着打假不仅是一项单纯的工作任务和分内职责,更多的是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她深知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以及企业内部的协作,解决造假这一世界性难题,于是诉诸与政府机构、执法机关、社会组织、国际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合作共治,带动形成“打假生态圈”。在她的领导下,2015年4月-9月,向执法机关推送717条售假团伙线,获各地执法部门立案330条,被破获案件279起。其间,阿里巴巴协助警方捣毁制假、仓储、售假窝点60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15人。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分析挖掘出活跃的可疑售假团伙3518个,并绘制了这些团伙线下分布地图,提供给警方。以安利造假案件为例,郑俊芳所带领的团队以线上线索为突破口,与警方合作,逐渐追溯至零售商、批发商和生产制造商等全业务链,查获案值达3000万。她还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开展知产保护,目前已经与美国电影协会、英中贸易协会等多个全球行业协会和品牌权利人签署备忘录,在假货特征收集、产品鉴定资源、案件打击资源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三、要堵更宜疏:力挺中国质造
  假货的根治,不仅需要“堵”,还要进行“疏”。“堵”是断绝假货的源头,“疏”是利用原创性的“中国质造”产业,补上“堵”掉的产品缺位。郑俊芳领导的打假团队,还在“疏”上下功夫,与各地政府合作推出“中国质造”项目,大力扶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尤其是扶持代加工厂建立自主品牌,扭转“无品牌,就冒牌”的恶性循环,从源头上解决假货问题。自2015年4月“中国质造”项目启动以来,全国已经有135个重点产业带、5000多家工厂企业入驻,日均销售4000万元以上。在郑俊芳带领的阿里打假团队努力之下,2015“质量之光”年度评选中,“中国质造”荣获十大“年度质量事件”奖项。在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上,招揽全球的知名品牌的权利人、全球知名知识产权保护律师等,成立“权利人共建平台”,实现“一键投诉”;根据品牌权利人提供的品牌、产品型号、假货特征等,结合大数据模型进行全网搜索,随时向权利人提供需要进行专业判断的疑似侵权链接,让权利人判断是否侵权。首期已吸引LV、巴宝莉、阿迪达斯、微软、苹果、三星等逾180家知名品牌加入。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87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