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元年”的启示之一——我们的目标
发布时间:2014-09-29     字号: [小] [中] [大]
    9月15日,中国首届质量大会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在这次大会上提出“实现宏观经济整体和微观产品负的质量‘双提高’,努力塑造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良好品牌,不仅让国内消费者喜爱,而且在国外声誉良好,做到“双满意”,“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的讲话。这宣示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进入到追求质量的“质量元年”。
    质量大会闭幕之后的9月17日到北京参加“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赠款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治理路径研究”的第三轮答辩,在去答辩会场的路途中,马路两边灯杆上都是“中国质量大会”的广告宣传。那么“质量元年”的开启意味着什么呢?个人认为“质量元年”的开启意味着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四个维度,产品、服务、工程及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与均衡协调发展的路径确定,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30年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径。虽然对这一重大制度信号的理解尚不深刻,但是我认为我的答辩主线是与其契合的,即确定答辩主线为:提升“中国制造”水平,促进我国低碳发展。作为11个答辩资格人之一,我排在最后一个进场答辩。答辩中,我首先指出以往以调整“GDP增速”、“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非化石能源”占比一系列手段促进我国环境质量治理水平提升,促进低碳发展的不确定性与收益递减的事实。提出了基于现有产业基础,提升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水平的思路,降低我国环境污染物的相对水平,而非绝对水平,单位产品单位环境容量的附加值增量水平。随后,我以7个工业发达国家发展路径的比较,回答了这一思路发展的确定性与可能性问题。那么,现有的国家是否有如此的发展模式供我参考吗?先看几组数据。
    世界经济论坛9月3日发布的《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报告根据社会制度、创新能力、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环境等十二项竞争力指标评估,对世界144个国家进行竞争力排名,排名前10位的瑞士、新加坡、美国、芬兰、德国、日本、香港、荷兰、英国和瑞典,而中国位于28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绿皮书,报告根据社会发展基础、环境保护投入、环境技术水平、环境规制强度等指标,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和60个四级指标组成的全球环境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世界133个国家进行评价,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为:瑞士、德国、挪威、信息来、巴西、哥斯达黎加、英国、法国,而中国排名87位。
    2011年耶鲁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对全球149个国家,根据环境健康、空气品质、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生产性自然资源及可持续的能源政策等方面进行评价,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为瑞士、挪威、瑞典、芬兰、哥斯达黎加、奥地利、新西兰、拉脱维亚、哥伦比亚、法国。德国与英国排在13,14位,日本排在21位,美国排在39位,而中国排在104位。
    2012年世界银行对全球生活质量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全球生活质量进行排名。生活质量最好的前10位城市为:维也纳、苏黎世、奥克兰、慕尼黑、温哥华、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日内瓦、哥本哈根、伯尔尼与悉尼。而进入100位的城市中,中国仅有上海一座城市。
    2013年人均GDP排名,排在10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卡塔尔、瑞士、澳大利亚、阿联酋、瑞典、丹麦、加拿大、新加坡;而美国排在11位,德国排在19位,英国排在20位,日本排在23为,英国排在25位。
    2013年主要发达国家二产占比分别为美国22.1%,日本24%,德国28.1%,法国18.5%,英国21.6%,加拿大27.1%,瑞士27.5%。中国为46.1%。
    盖洛普公司对30个多个国家产品质量进行排名,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瑞士、德国、日本与美国。
    通过以上数据的比对可以发现,瑞士、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国家竞争力、环境质量水平、环境竞争力、生活质量、人均GDP与产品质量水平都排在世界的前列,并且工业占比也保持着一定的厚度,尤其瑞士与德国,近几年工业比重始终在30%左右,而其他国家最近也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战略。结合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未来的路径学习瑞士、德国的发展路径,不应以去工业化,提高第三产业为绝对路径,应立足与中国的工业基础,不断提升质量水平为路径,开展我国低碳发展路径的研究,这不仅可减少政策与制度的不确定性,也可减少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等不确定因素,为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可行的预期,最终可以达到经济社会在产品、服务、工程与环境四个维度的全面提升与优化,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314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