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元年”启示之二——经济驱动力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4-10-14     字号: [小] [中] [大]
    总结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与进程,一个经济体高速增长期的结束是必然的与客观的,并不为惧,必须正确面对。但问题的关键是怎样使经济由高速增长的“速度时代”有效转入合理平稳增长的“质量时代”,而不是经济进入长期衰退或经济陷阱中。那么,转换经济增长的引擎与驱动力就成为核心问题。结合中国经济结构与发展阶段的现实,我们认为有两个例子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日本。
    二战结束后,德国确立了制造业立国的战略,时至今日工业占比始终保持一定的厚度,基本维持在30%左右,即使经济危机,德国经济复苏势头也是欧洲国家中最为强劲的。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拾实体经济。例如,美国先后发布了《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英国加大了创新投入,支持九个创新制造中心建设。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发布了各自的工业振兴计划。“德国制造”一直是战后60多年来德国经济的主要支柱,不仅缔造了德国“经济奇迹”的年代,而且完成了德国经济增长的平稳过渡。这期间,德国政府确立了以机械制造、汽车、化工、电气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以不断追求产品质量创新为驱动力,注重科技、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德国政府直接拨款支持应用性科技研究,注重职业教育及学徒制的继承。造就了德国制造业战后的迅速崛起,“德国制造”也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虽然上世纪80年代“德国制造”遭遇到了日本的强势竞争,但随后德国工业界掀起了质量创新的浪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德国传统制造业在此占领世界市场。几十年来,德国以制造业为主导的贸易出口额稳居世界“出口冠军”,直到2009年被中国取代。虽然,贸易额的冠军被中国取代,但是却成就了在1000多个行业“隐形冠军”的辉煌,为德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从经济复苏到经济高增长到经济平稳增长到经济低增长的发展路径,可归纳为一句话——从模仿到创新。但日本在经济结构上始终维持着工业为主导地位的发展战略。日本能在20年的时间完成工业化,并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公认的原因是“日本之所以能够后来发展成为超级经济强国是同它的优质产品密不可分”。发轫于50年代的日本质量革命最终导致日本的产品质量在70年代追上西方世界,并对“德国制造”形成冲击。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很大冲击,虽然潜在增长水平有所下降,但却被认为是在一个合理的增长区间。众多研究表明,这样的结果也得益于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使得日本下定决心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将工业重心转向加工组装型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前期质量革命的基础上,确立了“质量驱动,技术牵引”的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优化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工人素质。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工人能很快把先进的技术消化吸收,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以确保产品质量。另外,加强日本官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淘汰落后产能,使得“日本制造”享誉世界。
    通过上述两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一个经济体想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应确定“质量”为驱动的发展战略,形成人人追求“质量”的社会氛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要做的就是怎样从过去的低成本资源、劳动等要素转向高附加值产出的创新,其中质量创新是核心。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2988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