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武汉市发展与改革的邀请,希望对武汉市今后的绿色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与支持。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题目,目前仅能从某几个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工业化帮助数以百计的人们脱离贫困,但是也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武汉市作为城市工业化的区域性代表,这种经济增长质量的内部矛盾表现的更为复杂化与综合化。另一方面,雄厚的先进制造业始终是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现代化大都市也始终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的中心。从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的发展历程看,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地位的确立,都有赖于早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汉阳造”曾因其质量好而享誉全国。现在谈“汉阳造”,已经不是单指“汉阳造”步枪,而是指近代史上崛起的武汉工业,包括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湖北织布局等一批工业企业。当时,武汉企业数量及资本总额居全国之冠,开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风气之先。“汉阳造”彻底改变了武汉的城市性质,使其由单一的商业城市转变为全国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和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自2011年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以来,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逐年突破7000亿、9000亿、10000亿元大关,2013年实现10394亿元,增长18%,增幅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工业对武汉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连续三年保持在40%以上,使得武汉市工业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2014年第一季度,武汉GDP突破2000亿元,成为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唯一增幅上扬的城市。上半年,其GDP达到4560.79亿元,相当于整个2009年全年的GDP,使得武汉市质量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同时,自2011年武汉市能耗强度连续3年年均下降4.42%的水平,在19个省级与副省级城市中属较高水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其中工业结构的哗哗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超过30%,有别于其他城市主要以服务业为主要贡献度。武汉市较其他副省级城市具有明显的制造业质量竞争优势。因此,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绿色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应坚持武汉市的工业基础地位与“汉阳造”的潜在品牌影响力,努力将武汉打造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这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功能定位。
绿色城市化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的问题。而对于目前武汉的发展阶段,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调整产业结构”,通常意义上将就是从“二产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三产为主”的产业结构。但是,对于武汉市而言,这种简单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不充分的。目前,武汉市二产中2012年重工业7020亿元,轻工业3175.88亿元,重工业占比达68.8%。因此,武汉市调整产业结构应该优先调整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应从“重工业”向“轻工业”的一阶转变。进一步,武汉市工业内部2012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1880.33亿元,汽车制造业1675.52亿元,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00.9亿元,火力生产1151.1亿元。从投入产出效率及环境竞争力的角度而言,武汉市调整产业结构应从“低附加值工业”向“高工业附加值”转变,应从“低环境产出工业”向“高环境产出工业”转变。从现状而言,武汉市的措施与路径怎么选择呢?广州也许给武汉市提供了较好的参考。2013年广州市在4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企业质量损失率平均下降17%,人均产值增幅26%,能耗强度下降0.47%。
由此,武汉市绿色城市化的基本路径,首先是确定“确定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城市定位,从而对先进制造业构建良好的制度及商业环境。其次是对落后的产能及工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可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调整,例如生产许可的交易,并配合单位产品能耗标准的实施。最后学习广州在武汉市规上企业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优化企业内部产品的质量产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