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但目前三者并非处于“并驾齐驱”的状态,出口面临世界经济和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新增投入和投资也显得动力不足,消费则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日益成为提升需求的主流力量。2013年总需求对GDP的贡献为50%,2014年总需求对GDP的贡献为50.2%。消费已成为拉动增长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这意味着,在实现2025规划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制造既要瞄准国际标准和国际品牌,也要更加重视从内需中寻找机会,适应消费需求,挖掘市场潜力。
这就要求中国制造业必须立足我国消费者的需求开展生产。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仅能通过“产品”这一唯一媒介建立起联系。在我国排浪式消费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产品”仅形成了买卖关系。而生产者通过识别需求与满足需求以完成消费行为。其本质是解决人民群众需求的有无问题,这形成了我国基本生活必需品向高级耐用品的消费过度。例如,我国结婚的三大件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电视、冰箱、洗衣机”再到“房子、车子与金银首饰”。李克强总理近期在工信部考察时指出,个性化消费需求在我国正蓬勃兴起,产品将面临消费者更苛刻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要接受消费者的选择和检验。可以说,当下热火朝天的中国制造升级大潮中,消费市场既是实现和提升制造业价值的途径,也能形成倒逼力量,促进制造业以需求为导向迈向中高端,从而支撑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 那么,企业必须面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换句话说,消费需求不再是之前标准化与统一化的,企业只要识别出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标准化高效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就会获得预期的利润。现在必须进行生产的创新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但是众口难调,这对生产者提出了众多的挑战。目前,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买卖关系”加上“合作关系”,那么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产品解决方案”,而个性化的需求由消费者基于“产品解决方案”而自我完成。例如,目前我们的手机虽然基本平台是基本一样的,但是每个人手机上的应用却千差万别。因此,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基于“产品解决方案”共同完成的,而不是之前需求的满足是由生产者独自完成。可以预期,未来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合作的关系更加明显,甚至在某些行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买卖关系退化,而完全是一种合作关系。
企业要用好这种倒逼的力量,注重研究消费心理,根据消费确定战略,精准把握消费者对差异化、精细化,以及品牌、品质的要求,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和营销各个环节作出根本性变革,生产出品种更多、技术更高、创意更新、品质更好的产品。特别是在实施“互联网+”的新形势下,要更加注重使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与消费需求形成互动的更优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