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德国,最大的感受就是街道干净与树木葱郁。但随之而来的现实问题是如何解决生活上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垃圾分类问题。在这里不能像国内可以把所有的垃圾放在同一个垃圾袋里而就近放入垃圾桶,等待清洁工人的处理。
虽然房东与我的英语都不很好,但是经过几天与他的沟通,终于也大体弄明白了德国垃圾分类,基本可分为生物剩余物、纸与纸类包装、玻璃类、塑料包装及其他杂类。这就导致在家中不仅要准备多个垃圾带,而且楼下的垃圾桶也分很多个。自然的问题就来,为什么我国推行了很久的垃圾分类无法实施,而在德国可以很好的得以实施,好像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事情。虽然可以用居民的环境意识与素质来解释,但是经过几天的观察,我认为德国人的一些行为还是能反窥他们的政策的。
首先、就是较高的环境成本。德国饮食结构中啤酒、果汁与乳制品饮料占有很高的比重,其包装主要为玻璃瓶、塑料瓶与纸盒包装,大部分这类包装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在其包装上会明确的标注上“可回收”的标识与包装的价格,你购买此类产品必须首先支付这类包装的费用,等你下次来超市把这类包装带来,利用自助回收机,取回你所付出的成本。而这样一个瓶子的价格通常占到这一商品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价格,这导致德国人都会将这类瓶子自然分类在一起,留待下次去超市一起兑付。
第二、遵循不同垃圾不同时间分类处理。德国每天回收垃圾的种类不同,例如,每周二是清理不可回收包装、纸品及废旧家具家电,早上我步行接近50分钟前往办公室,一路上可以看到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将家中此类垃圾送至街边,并非是垃圾桶中。但到傍晚我回住所的途中,我发现并非所有在街边的垃圾被回收,仔细观察后发现,在这些未被处理的垃圾袋中混入了其他类别的垃圾,这也许是清洁工拒绝处理的一个理由。这自然会倒逼居民对垃圾进行严格分类。
第三、责任边界较为清晰。由于德国居住条件大部分为独自的房屋,因此每家门前都有至少4个垃圾桶,垃圾分类如果做的不好,清洁工人可以拒绝为你提供垃圾处理。但在城市中心,大部分是公寓式居民,但是每个单元也有属于自己的垃圾桶。例如,我住的公寓一个单元6户人家,楼下就放着4个垃圾桶,如果不进行认真分类,清洁工也一样拒绝为你处理,那么长期不处理必然会导致垃圾堆积如山,这样必然会导致本单元的居民自发监督。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德国城市内很少有公共垃圾箱,不像国内城市街边几乎差不多每50米就一个垃圾箱。这并没有导致德国人随手扔垃圾,我想这也许用居民的环境意识与素质可以解释。但是,具体到我个人的感受,我走在路上喝完饮料的饮料瓶是可以可回收的价值0.35欧元,导致我一直带回家中。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街上你看不到有人随手扔垃圾而且街道干净,也会自然约束你自己的行为。
那么中国垃圾分类可学习德国的经验。提高可回收垃圾的价格,学习德国给予这类可回收包装明确的标识与较高的丢弃成本,初步建立起垃圾分类的习惯。由于我国居住条件限制,垃圾桶明确到户与单元还有困难,但也可以在某些有条件的社区增加垃圾桶给予尝试。以促进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