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归国日期的临近,不少亲朋好友开始给我留言,希望帮带一些物品回去。于是这个周末就拿着一个物品清单开始一场归国前的大采购。在市中心的步行街与几个商场来回的穿梭,一边寻找清单上的物品,一边同亲朋通过微信讨论。我想之所以这样千里迢迢的要我带东西回去,主要原因就是物品的质量好而且价格比国内便宜。
以博朗电动牙刷为例,在德国一把牙刷外加两个牙刷头,一共的价格折合人民币约500块。但是,在中国同样的一款仅一把牙刷就700多。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从德国出口到中国要加上物流、检验、输配等环节。因此价格德国比中国的便宜。但是,在购物过程中看到Cross的鞋价格基本是10-40欧之间,折合人民币就是80-300元之,而同款的鞋在中国基本都卖到50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鞋并非在德国生产,而是全部打折“Made in China”的标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差呢?再联想到我在德国生活半年,如果基本都是自己在家里做饭吃的话,200欧元足以生活的非常好(从我自身来说,我每周末去采购一次,每次大约25欧元),包括水果、蔬菜、牛奶、果汁、啤酒、肉、鱼。对于德国人均税后收入2000多欧元,仅占月收入的10%。而衣服平均价格40-50欧元。又由于德国的教育、医疗免费,房价(一栋3层房子30万欧元)与车价(1.5万欧元)相对便宜,导致德国每个人都非常安心与平稳的工作着,若保持相同的生活水平在中国则会花费更多。在写一篇文章整理数据过程中,我查找了中国32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5到2014年的CPI指数,从2005年到2014年中国城市的CPI年均增超过3%,也就是说十年间中国的物价水平增长了约35%,而同期德国物价水平仅增长了约7%。难道真如网上经常说的中国人“钱多人傻”?为什么中国没有发达国家相应的收入水平,却又发达国家相应的物价水平呢?甚至某些物品的价格高于发达国家的物价水平。我想这其中必然有深刻的原因。
首先,个人认为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中国过高的房价。由于过高的房价导致为了对冲这一高成本,必然会在分摊甚至进一步加码到社会价值流通的各个环节之中。我们以一个较小的生活例子为开始加以说明。我国从事蔬菜销售的人员多是非本地的农民工,他们必然要选择在本地租住房屋,随着本地区的房价的上涨,导致房租相应上涨,为了对冲这种成本菜价也会上涨。由于蔬菜是每个人的必需品,各行业为了对冲这种成本就会提高本行业的价格。这就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反过来又导致房价进一步上涨。
其次,行政运营成本巨大。曾经在佛山与一些民营企业聊天。非常多的民营企业宁可受外国人的气,选择做进出口贸易也不愿意去做内销,宁可少赚点,也不自己去做国内的市场。他们说国内市场的运营成本远大于出口业务。请客、送礼、各种行政审批,外加寻租。
第三,税费太多。之前一个企业要面对的税包括营业税加增值税,再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五险一金和最低工资标准,让企业雇佣一个人相当于支付了1.5倍的成本。加上各地不同的行政收费,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成本。世界主要国家比较来看,虽然中国的税率比欧洲一些国家要低,但是中国的保障远比欧洲差太多。
第四,企业缺乏长期目标与安全感。这就导致企业没有动力进行技术改进与创新。而对于工人也不会通过激励机制保留拥有熟练技能的工人。而长期存在投机心理,也是导致我国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原因。这样必然导致生产效率长期不能提高。
而分析德国,我们初步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良好的法律环境。良好的法律环境是保证一个企业长期目标确定的关键前提,因而德国视技术工人为企业的宝藏,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与改进。在比如,德国法律规定房东是不能随便增长房租的,而且一旦与房客签订合同,是没有单方面全力取消合同的,并且得到很好的执行。保持了房价良好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