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友人问我何为“绿色低碳发展”?有没有什么标准来衡量?在三月份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那么,首先就必须对“绿色低碳发展”在含以上有深入的认识,才能在我国十三五建设中少走弯路。
“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相对地、发展地、动态的理念。一般而言,绿色低碳经济有两种形式,一是经济发展上的绿色化、低碳化。主要体现为资源环境的消耗强度不断下降。也就是说,相对于先前的发展模式,只要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或者投入产出比有所改善,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绿色化”、“低碳化”。但较之未来的更加高效的经济增长,当前的发展模式,可能就是高碳、铁锈色的发展了。再比如,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开发的荒芜小岛与一个工业园区相比,前者的环境质量必然好,但是经济上却没有什么贡献;而后者虽然有污染排放,但是经济上却有较大的贡献,且每年的效益不断改善。那么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就是一个绿色低碳发展的单元。二是,绿色产业。主要包括与节能环保相关的技术研发、工艺改造、认证咨询、管理与风控等等。
“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辅助动力,而非主动力。中国在前35年的发展,通过纠正计划经济制度环境下的资源配置扭曲,解放了生产力、获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未来的发展,要获得经济新的增长动力,就必须进一步纠正新的资源扭曲配置。当前,显而易见的配置扭曲就是资源与环境。主要表现就是资源的低效配置与环境污染的近乎免费。纠正资源与环境的扭曲配置,就是以市场机制为根本,将资源配置到更高效的领域与企业,对环境容量使用者给出合理的定价。从而触发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即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创新、管理创新。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资源或者正确配置和环境获得合理定价之后,拥有资源和环境要素的企业就会更加高效科学地使用这些要素;另一方面,资源或者正确配置和环境获得合理定价之后,低效使用资源与环境的企业就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退出市场、要么通过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重新拥有资源与环境的使用权。也就是说,低质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及其生产已经不足以激励对这些要素的使用了,这意味着,不仅仅是资源环境得到保护,更重要的是,必然倒逼着企业朝向高附加值的生产转型,这样的激励会使得社会资源重新开始进行流动和配置,更多的资本和人才就会流向技术创新领域。而创新无疑是现代经济最为顶尖的驱动力,新的经济增长必然将随之而来。这也是波特假说的基本逻辑,那么未来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必然成为检验波特假说的理想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