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之局限性
发布时间:2016-05-30     字号: [小] [中] [大]

    当前,我国正从“黑色工业”转向“绿色工业”,为了保证经济转型的顺利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2013年年底,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对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大调整,提出了很多硬要求、硬措施,具体包括5个方面:一是考核不能唯GDP;二是不能搞GDP排名;三是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GDP;四是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五是考核结果使用不能简单地以GDP论英雄。从规制强度来看,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强的环境规制政策。
    诚然,今天的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在经济利益面前,一些地方的生态保护意识常常弱不禁风。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原有的考核制度过于强调GDP,弱化了官员在自然生态领域的作为。对此,不少有识之士疾呼:官员要有环境政绩意识,对领导干部要进行自然资源审计。在这种体制机制环境下,目前中国一些地方仍然在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增长优先之路,实际是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和污染物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弊端颇多。长此下去,必将导致生态资源严重破坏,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使中国经济进入瓶颈状态。其背后的原因可以用美国生态经济学家戴利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解释!“对纺织产品进行核算时,用长度来衡量织物就变窄、用面积来衡量织物就变薄、用重量来衡量织物就变厚。这就说明: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指标,最终都会偏离最初所设计的评价尺度。”其本质就是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与核查并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及有效的方法,给人为修改留下较大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任何评价指标,只要被确定为考核业绩的关键指标,那么就必然会使其运行偏离发展的真正目标,正如美国生态经济学家戴利比喻的那样。
    其二,在世界范围内尚未找到科学客观评价自然资源消耗的价值损失和自然环境改变的价值损失的有效方法。而且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的质量水平不同,那么价值也有极大的差别。例如,高硫油与低硫油,高热值的煤与低热值的煤,如何评价。
    其三,在传统经济增长理念依然占据主流地位,一个地方的绩效还是以GDP为主要考核目标。
    因此,“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的实施并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问题,也就无法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改变。对此,笔者的实践主张是:尽快开展各地区自然资源核查核证及标准的开发与研究,积极引导第三方社会组织的发展,只有在同一的标准及第三方不受干扰的前提下,该制度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2984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