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设应避免追求“标签化”
发布时间:2016-06-15     字号: [小] [中] [大]

    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6月8日在北京闭幕,来自中美省州、城市及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代表们围绕低碳城市建设相关的17个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目前,中国已经在6个省和36个城市开展了低碳建设试点,覆盖了中国42%的人口、5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56%的碳排放。未来中国将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低碳城市建设的行列中来。预计未来中国申请建设“低碳城市”的城市将达到100个。可见,当前发展低碳城市的热情很高,都希望使城市名片上冠有“低碳”的TITLE。 虽然,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也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目前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要防止“新瓶装旧酒”,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笔者作为武汉市低碳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主要起草者与参与者,对于低碳城市建设的感悟更加深刻,在学习和研究其他城市低碳建设的具体政策与措施中,明显感觉到很多城市的决策者缺乏对“碳减排”背后的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城市作为人口与经济的主要载体,也是碳排放的主要碳源。低碳城市建设本质上是两个方面的脱碳过程。一方面,目前各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高度相关,是一种“高碳化”的发展模式。这是我国过去3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地方“政绩工程”使城市建设染上了“高碳症”。在城市发展规模上盲目贪大求洋,追求“国际化大都市”。有的城市不惜砍伐树木森林,拆毁或缩窄自行车道扩建大马路;有的城市甚至没有自行车道,营造以汽车为主的市区交通模式;过分追求建筑物高度和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惜代价大规模拆旧翻新建高楼、建超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而低碳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一种发展模式,经济增长不再伴随着碳排放的增长。或者说经济变化率持续正向增加,而碳排放的变化率持续负向建设,最终达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无关或者负相关。
    另一方面,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建立在能源消耗不断增长,碳排放不断上升的基础上实现的。大量消费行为存在过度消费的的现象。西方国家以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为代价的 “奢侈消费”在我国不断升级,私家车无节制增长,追求大排量汽车,住房面积追求越大越好,挥霍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而低碳生活与消费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得到强化与发展。也就是人民生活满意度不断提升,但是生活碳排放的不断降低。
    因此,低碳城市建设不是通过一些示范工程就达到了低碳城市的标准,而是以上两个大的方面与碳排放脱钩的建设。未来低碳城市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城市建筑以绿色节能建筑为主,甚至能源自给自足的建筑达到一定的比例。城市汽车保有量较高,但是路上行驶保有量较低。自行车道的路权得到加强,居民出行首选公交+自行车的低碳模式。城市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比重不断增加。零碳能源占到较高比例。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29845
Baidu
map